【星岛热评】拓荒思维造地,人工岛效益大于造价

2022-12-21 10:46

港府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披露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初步建议,最新造价上调一成六,但有环保团体担心当局低估成本,最终可能出现超支。香港缺地,今届政府上台后,虽沿袭上届政府的规划,多管齐下全速推进拓地,而填海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项,但造地过程并不容易,须以拓荒者思维,才能开发出新土地供未来发展。

最新发展方案出炉,当局计画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填海1000公顷,设计由两个岛屿改为三个,可提供21万个住宅单位及5382万平方呎商业楼面,并兴建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连接港岛西和新界西。当局希望能在2025年申请拨款并启动填海工程,预计首批单位在2033年落成。项目估计造价由四年前的5000亿元增至5800亿元,至于卖地收益估算则由四年前的9740亿元至逾10000亿元,大幅下调至7500亿元。

基建工程频超支难令市民安心

有环保团体指交椅洲水域的平均深度约六至八米,比机场三跑或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水域还要深一倍,增加填海工程的不确定性,港府有可能低估了造价成本,随时导致项目超支。环团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过去五年香港六项大型基建工程严重超支,合共超支137亿元,其中沙中线工程原先预算逾654亿元,结果超支近87亿元;至于港珠澳大桥主桥工程预算逾90亿元,最后超支逾15亿元。即使机场三跑填海工程採用“深层水泥拌合法”新技术,可排除传统浚挖式填海中清除及运走海泥所造成的污染,并减低未来土地沉降机率,但仍超支80亿元。

然而,大家不能因造价可能超支而质疑填海工程的可行性。毕竟香港长期缺地,以致楼价高企,市民住得贵、住得细,更削弱企业竞争力。上届政府先后提出明日大屿和北部都会区,试图透过大规模造地解决问题。俗语说人走茶凉,今届政府上台后,并没有将这两大项目推倒重来,即使不再提明日大屿,改用中部水域人工岛或交椅洲人工岛来称呼,并同时推进北部都会区,反映秉持应做则做的原则,为民办实事。

尽管政府拓地已有大方向,但当展开收回棕地行动时,却遇到如何安置棕地作业者问题,不少业界已被逼结业或面临结业;当局提出填海时,环团势必以危害中华白海豚或海洋生态为由加以反对。由于收地触碰某些人的利益关係,遇到阻力更大,因此当局须以拓荒者思维,以敢闯敢做的精神闯关,才能排除万难觅得土地。

事实上,填海是众多选项中最具成本效益,不用像发展棕地或旧区重建般涉及收地赔偿、城规改划等问题,可以大规模造出一大片土地,未来规划时也有较大的空间。当局现时上调填海造价,相信是基于通胀而作出调整,须知5800亿元并非完全是填海成本,当中估计有2000亿元属于交通基建开支。

铁路连通港深促两地经济发展

一旦人工岛建成,不但提供大片住宅用地缓解楼荒,更可发展成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为企业提供一个比中区租金便宜的选择,提升竞争力,亦让政府有机会建立土地储备,有助未来经济发展。同时新铁路将港岛西连接新界西,再接驳港深西部铁路,不但改善香港交通网络,更可加强与深圳人流、物流、资金流联繫,促进两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难以估算。

尽管港府因应当前楼价下跌,将人工岛的私楼和商业用地卖地收益估算大幅下调至7500亿元,仍高于造价,而且公营房屋用地的价值尚未计算在内,若一并计算在内,实际收益之大,足以弥补工程超支数目。

交椅洲填海工程有望为香港带来巨大效益,当局须敢于推展,但疫情令政府赤字急升,市民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准确的工程估价详细资料,包括将多项基建工程列举可能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填海的环评均估算在内,并尽量控制成本,避免超支,才有望让工程尽早展开。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