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家商鞅结局悲惨

2022-12-27 11:06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先秦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国国君后代。一提及商鞅,便会让人想起令后人钦佩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犹豫不决。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勇敢地站出来,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舌战群臣,阐述了他的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史记》)。同时,他以历史进化的思想,有力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变法的法令准备就绪,但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赏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都感到十分好奇,却没有人敢去搬动。商鞅又贴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赏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采取立木为信的办法取信于民,为他实施变法做好了准备。

商鞅热衷于变法图强,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商鞅辅佐朝政二十余年,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先后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总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商鞅变法也不例外。秦孝公驾崩以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投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就未留宿。在那时以商君之法告官,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便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昂招致魏军被灭,拒绝他入境。商鞅无奈被迫潜回封邑商于,派遣商邑军队攻击郑国,以便在郑国谋取生存空间。秦发兵讨伐商鞅,商鞅在郑国黾池被杀。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可悲可叹,商鞅这位对秦王朝立下不朽功勋的政治改革家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不能不让人们唏嘘不已。

商鞅虽然被杀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鞅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后来发展成为主宰秦朝的思想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