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起义军”成为俄乌舆论交锋焦点,他们是谁?

2022-02-27 14:05

原标题:“乌克兰起义军”成为俄乌舆论交锋焦点,他们是谁?从哪儿来?

俄乌战事进入白热化,遭兵临城下的乌克兰政府宣布总动员,向民众发枪,呼吁生活在西欧国家的乌克兰侨民支援,哪怕仅仅在网络上进行呼吁。实际上,俄罗斯也清楚这一点,乌克兰现实军力或许不是最大障碍,但争夺人心的网络空间却未必是以枪炮论英雄。

当前,俄乌官方和民众都积极寻找“历史正义”为自己辩护,凝聚民心士气,这其中,围绕苏联时代发生在乌克兰一场“秘密战争”的“炒作”与“反炒作”,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当前的基辅争夺战。

乌克兰政府和北约国家呼吁民众像当年的“乌克兰起义军”那样抵抗俄军进攻,而俄罗斯政府则抓住“乌克兰起义军”与纳粹德国不清不楚的关系以及反犹反波兰暴行,指责乌克兰政府“沦为极端民族主义和纳粹分子的帮凶”。

很显然,厘清乌克兰起义军的面貌,对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俄乌矛盾有特殊的意义。

乌克兰起义军传单“光荣属于乌克兰”。资料图(下同)

“分而治之”

从1654年起,乌克兰成为沙俄治下的一部分,但它今天的版图是在沙俄、苏联同波兰、土耳其、奥匈帝国、罗马尼亚乃至纳粹德国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后定型的,换言之,当初被不同国家统治的乌克兰族带着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在1945年以后完整地“生活”在一个苏联大家庭里,这中间自然就存在敌意与对抗,处理不好,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民族厮杀”。

二战前后乌克兰领土变迁。

诞生于二战的乌克兰起义军就是这样的产物,1939年被波兰残酷同化达20年之久的西乌克兰,归入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但那里的激进民族主义者认为自己的战斗没有结束,只不过打击对象从波兰变成苏联。考虑到自身力量薄弱,以班杰拉为首的抵抗分子奉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投靠到纳粹德国名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起代号“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在乌克兰方向就出现两个西乌克兰仆从营,他们受狂热的民族主义驱使,到处捕杀犹太人、波兰人和俄罗斯人。

但纳粹绝非乌克兰民族的“救世主”,在纳粹意识形态里,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斯拉夫民族都是次等民族,除了灭绝犹太人外,更要榨取俄乌人力和自然资源。因此,德军占领乌克兰期间,不仅将230万乌克兰人被抓到德国强制劳动,还干脆解散西乌克兰营。而幻想破灭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于是走进丛林,变成打家劫舍的游击队,最出名的是原夜莺营指挥官罗曼·舒赫维奇,他逃脱德军追杀,变成“天不怕,地不怕”的罗宾汉式的游击队长。

西乌克兰斯特雷附近的乌克兰起义军。

战争期间,广阔的乌克兰农村里,不仅有苏联游击队,也有既反苏又反德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直到1943年,德军眼看东线战场大势已去,而且德军发现乌克兰特别是乌克兰西部60%的地区已被民族主义分子控制。为了维持战争潜力,希特勒重新向抵抗首领班杰拉、舒赫维奇示好,允许他们在2月成立公开的武装力量“乌克兰起义军”(UPA),班杰拉是政治领袖,舒赫维奇负责军事。

随着苏联红军逼近,乌克兰起义军在德军眼皮底下强制“动员”居民参战,如果反对的话,就会施以鞭刑,最多的被打过115下。至于逃兵,为了节省子弹,乌克兰起义军成员会直接对其处于绞刑。

打击“一撮毛”

乌克兰起义军采用营、连、排、班的编制体制,却使用乌克兰历史上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武装的称呼,分别叫作分队、百人队、小队和小组,辖有300-500人、100-150人、30-40人和10人。他们装备有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主要是苏联和德国生产的,少数部队装备有坦克、迫击炮和轻型反坦克炮。

1944年,苏军逐步收复乌克兰并由此进军中欧,起义军除以“礼送出境”为名逼迫德军退出乌克兰据点,还重点对苏联游击队、商人、小股苏军官兵(收集粮草的后勤人员)下手,目的是抢夺武器与物资。为了破坏苏联声誉,起义军分子往往穿上苏军制服,迫害乌克兰和波兰平民,然后嫁祸给苏军。

1943年11月苏军进攻基辅。

苏军老侦察兵佐洛图欣回忆道:“一天,有人在乌克兰村庄一农舍外轻声喊道:‘帕诺夫,我是自己人!’然后他双手向上举起。房门一开,来人迅速闯入屋内,用枪将主人打死,并悄悄撕下胳膊上的白色绷带。来人将屋内丰盛的食物席卷一空,接着放火把房子烧掉,这个人其实就是‘乌克兰起义军分子’。”

苏军在解放乌克兰的过程中发现,当地俄罗斯族村庄遭受起义军的摧残最严重,村里遍地是焦土和尸体。佐洛图欣说:“如果我们遇上这种‘自己人’,我们会二话不说,当场结果他们的性命。但‘起义军’还有一些漏网之鱼,我们不得不在战争胜利后用了好几年时间来对付这群‘一撮毛’(旧时乌克兰男人光头上留着一小绺头发)。”

1944年5月,德军开始全面撤离起义军,为避免误会,双方规定这样一个联络暗号:见面时左手抬起至头部、手指张开敬礼。德军在撤离卡缅-卡什尔斯基时给起义军留下一批物资,其中包括300支步枪、200套衬衣(裤)、30套制服、盐、面包、喂马的草料。

而为了征剿幽灵一般的乌克兰起义军,苏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连声名显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和传奇侦察员库兹涅佐夫(著名电影《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主角)就牺牲在这帮人手里。

被乌克兰起义军杀害的苏联名将瓦图京。

最后时刻

为了瓦解起义军的核心力量,1944年,苏联政府发布命令,特赦一批起义军成员,同时成立特别机动部队集群,接纳内务部队、原游击队员和起义军投诚者,他们熟悉地形以及敌人的语言、战术和生活习惯等,可以有针对性作战。1944-1945年冬,苏联边防军、游击队和红军合力剿杀起义军。

乌克兰起义军成员。

1945年1月26日,内务部队第169步兵团的支援下,逮捕北部起义军首领斯捷利马舒克,随后他承认,在这次围剿行动中,他的部队损失了60%的人员和50%以上的装备。

一边是起义军遭受重创,另一边是苏联政权在乌克兰地位的巩固,于是起义军首领在1944年11月发布命令,中止同苏军直接斗争,转入秘密破坏阶段。1945年2月5日至6日,起义军总司令舒赫维奇在捷尔诺波尔州森林中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分队与百人队作战模式,全部化整为零,以小股兵力游击作战,目的是防止主力部队被苏军集中围歼。

没想到,这种分散活动方式倒是帮了那些被迫加入起义军的人员,他们纷纷向政府自首,仅1945年上半年,就有25868人自首。而在当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后,苏联政府镇压起义军的力度也逐渐加大,这一年共发动9238次清剿行动,击毙34210人,抓获46059人,其中包括1008名大小匪首,消灭了起义军第一副司令克利亚奇科夫斯基和参谋长“喀尔波维奇”(化名)。

需要强调的是,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胜利,是给起义军心理上的致命一击,但起义军高层还试图让手下人相信:如果继续与苏联作战的话,西方大国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起义军总司令舒赫维奇大肆鼓吹,起义军在对苏作战中取得巨大胜利,大家要不懈努力,直至击溃“残忍的俄罗斯侵略者”。不过,此时的起义军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连起义军领导层也承认其武装力量已称不上是一支军队了,辅助力量早已解散,斗争形式也转入地下,由5-10人组成的小分队只能对平民发动一些恐怖袭击,像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妻兄安东就被起义军折磨致死。

1950年3月被苏军打死的舒赫维奇。

1946年起,苏联政府以利沃夫军区、喀尔巴阡军区的全部兵力投入清剿行动,还派出特工渗透到起义军内部,大大削弱其战斗力。1950年3月,苏军终于在利沃夫郊外咬住乌克兰起义军主力,总司令舒赫维奇被击毙,继任者库克(Kuk)不久也被捕(2007年病死)。1959年,躲藏在西柏林的政治领袖班杰拉也被苏联特工斯塔申斯基用毒雾枪击毙。在不断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乌克兰起义军的有组织抵抗才逐渐消失。

苏军宣传画“我们赢得和平,还要捍卫和平”,当年在乌克兰广为传播。

在苏联统治时期,乌克兰起义军一直被视为禁忌话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被提及,随着俄乌矛盾升级,这个“历史陈迹”又被翻找出来,成为今天双方舆论交锋的焦点,但是非曲直,恐怕只能留给每个人去品尝了。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吴健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