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晚年曾大力培育巨型稻,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的第一批巨型稻"巨丰5号",高度是常规水稻的两倍,有的稻苗高度超过2.2米,是水稻中的"巨人"。 资料图片
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国际社会称赞袁隆平是"真正的粮食英雄","帮助养活了我们的世界"。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水稻产量平均每亩不到300公斤。 粮食的异常紧缺,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品尝了饥饿的滋味。 三年自然灾害,更增加了民众对于饥饿的恐惧。 路有饿殍的惨象让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捱饿。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早在1920年代,就有外国学者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 但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验屡屡失败。 学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优势。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这篇论文是一次对水稻育种"禁区"跨越的"预测"。 "水稻具有优势","要利用水稻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育成了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自此被开启。
1976年,杂交水稻迅速扩大到208万亩,并在全国范围开始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优势的国家。
19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袁隆平认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渡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 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稻田都种上了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中国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