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迈向50载,回归注入新养分

2022-06-30 09:44

杜达美与洛杉矶爱乐乐团

杜达美与洛杉矶爱乐乐团

美国芭蕾舞剧院

美国芭蕾舞剧院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

香港回归25周年,艺术节亦步入第50届,迈向新的转折点。历届香港艺术节是连场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等之盛宴,国际顶级表演团体应邀来港演出,本地艺术家亦粉墨登场,中西荟萃,向观众献艺,丰富了港人的文化生活,也吸引外地观众专程来港欣赏,是全亚洲最大型的艺术节,也媲美国际顶级多元化艺术盛事,同时培育不少本地人才,提升本土艺术的氛围。尽管过去两年艺术节受疫情影响,但无阻艺术节团创新,发展网上节目,接通全球观众,无远弗届,开辟一片新天地。

在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看来,从1973年首届揭幕伊始,艺术节一直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发展。她形容一路走来,初心不改,期间策划内容的调整和整个香港社会的发展丝丝相扣。“香港没有专业艺团时,我们带多些外面的演出进来;有了专业艺团后,很多团很早都是在艺术节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等到香港演艺方面的专业训练发展起来,人才更加丰富,我们就对香港本土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聚焦。”

首届艺术节如平地惊雷

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梁掌玮还记得,首届艺术节如同平地惊雷,“当时香港很缺乏外地的演出,艺术节第一年就是几个顶尖乐团,小泽征尔、曼奴轩都来了。”时光荏苒,艺术节不停流变,到了97回归时,对于文化寻根、文化身分的思考又带来了新养分。和内地艺术界的交往日渐紧密,孟京辉、郭文景、田沁鑫等内地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香港舞台上,催生不少委约新作;而对于香港本土的主题亦开始  意挖掘。“我自己加入艺术节时1989年,那个时候已开始培养青年艺术家。”梁掌玮说。从早年的埃克森美孚新视野系列,到后来的香港赛马会当代舞蹈平台,又或是今年新设的赛马会创艺科媒系列,一波波青年艺术家被推上更大的舞台。“很多年轻艺术家都是从艺术节出来,甚至有些当时还是演艺的学生,我们安排他们去大会堂演出。到现在的‘无限亮’计划也是这样,像杨恩华等,都是推他们去到一个职业的水平,让他们自己和观众审视演出的能力。”

50年的旅程,策划团队的敏锐触觉和眼光视野是艺术节的核心力量,每年力图交出亮眼成绩单,实属不易。何嘉坤笑言,大家总以为艺术节财大气粗,预算资助充裕,自然放手大胆行事。“其实每年所得收入中,只有两成是政府恒常资助。我很自豪的,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搞定剩下的80%。”香港地,一直被提倡都是“金融中心”,在文化艺术方面在国际上的认受性并不足够。何嘉坤坦言一地文化的培育和推动必要却需时,艺术节虽无法一肩承担所有的责任,但打好自己的仗,值得。

疫情下变阵  积极拥抱网络

过去两年多遭到疫情冲击,艺术节陷入艰难境地,外国艺团难以来港,本地剧院也反复关停,节目安排数次被逼推倒重来。香港艺术节副节目总监苏国云曾苦笑直言“心力交瘁”。“但浪打过来,我们又要站起来,站好自己的岗位。”疫情下,艺术节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呈现作品,有外国作品的放映,也特别针对数码媒介的新创作。

“若是节目不做现场,只是变成网上,这个肯定不work。”苏国云认为网络和现场不是“你死我亡”,未来上下并行将是趋势,“始终是以现场作品为基础去发展,所思考的是作品演出后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流传,NT Live等都是这样。”

在他看来,网上剧场的盈利模式仍未成形,只靠网络平台,难以撑起整个行业。但若将作品与演出同步,或在之后放上网,则能吸引来自全世界的观众。“挑战在于,首先要有足够的投资才可以将影片拍摄得精采。内地或者其他地方为甚么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内地,有直播,有平台给钱,有赞助,政府狂推这个产业,有钱投入拍摄和制作,迅速铺设5G网络。但香港这方面是无力,每个人都自己搞,没有大平台。”

他形容香港在这方面是超级落后,“相对于内地已经是光年距离。”内地有腾讯、爱奇艺、bilibili等大型平台,每个平台都有演艺内容,并且大部分免费,盈利模式成熟。“我觉得未来(香港)绝对有可能去发展一个这样的综合的、面对整个香港的文化平台。我的理想是,这个平台也可以作为一个教育平台,让不同观众,或是平时没条件接触现场演出的人去参与艺术。但未来这方面的投资要靠政府,并且要在科技方面考虑更多。”

展望未来 不可故步自封

苏国云坦言,从90年代到2010年,香港艺术节都是金漆招牌,“大家觉得香港艺术节请我去是很厉害的。”但立足当下,不能故步自封,面对周边地区文化格局的改变,艺术节的挑战何在?

“随内地整个行业的起飞,亚洲的不同定位,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影响,我们其实和香港其他行业所面对的问题一样: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他看来,内地的发展潮流不可逆转,“它快得很厉害,10年已经是香港20、30年的成果。”资本大,地盘大,任何策划都迅速到位。香港现在起步直追,要快,更要清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我们的特殊地位在哪里?所谓的窗口地位又是否还成立?我们所引进的外国节目和创作的新节目竞争力何在?暂时来说,我们在与国际的接轨上比较成熟,这是我们的优点,但你看深圳、上海、成都,它们很进取,因政策上有推动,香港则很少有政策上的统一推动。”

放眼未来,苏国云说:“我们要思考,未来真正和内地的接轨该如何进行?在整个中国的环境中,怎么看香港、大湾区的文化定位?如何在国际的水平比对中,来看艺术节?”他说,艺术节作为内容供货商,东西一直都在,“we are all ready”,只待东风。

作者 Vivi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