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极富心机的人,多能驯服从命、隐忍低调地过日子,尽管雄心未死、机关重重,在外人的眼里,哪怕佯疯或者装傻的角色,都没有把自己彻底击毙,更未湮灭伺机崛起的智慧双眼。比如,唐宣帝李忱,曾经“装傻充愣”长达37年之久,末了,居然耗死了一群皇帝,最终,取得帝位,历史称之为“小太宗”,等于跟李世民摆在了非常雷同的显赫地位。
有趣的是,这位唐宣宗李忱,属于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同时,他也是深谙大智若愚、掩藏锋芒的独特政治家,所谓“小太宗”的说法,的确把他推上了李唐明君的帝王宝座。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个十三子,母亲是郑太后,也就是孝明皇后;唐穆宗——李恒,则是他的“异母弟”。早些年,李忱曾被封为“光王”,母亲郑氏随即成为“光王太妃”。可惜,值此时机,李忱登上皇帝宝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虽同为皇子,大明宫里演绎着“子凭母贵”的行为逻辑。郑氏的身分非常低——小小的宫女,等于她的起始身分,尽管李纯曾经跟她产生了肌肤之亲,而且,男孩儿都平安降生了,很遗憾,这些情节弥补不了母子二人的地位平庸与默默无闻,娘儿俩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就是靠边儿站,做一对毫无野心的看客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时,身为“光王”的李忱,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权力争夺的圈子外边,毕竟,他没有人力背景、不具竞争优势,更没有拼一拼、闯一闯的力气了。
很遗憾,李唐多位皇帝痴迷长生不老,喜服丹药,数字曾中毒而亡,唐宪宗——李纯就是其中一位。接下来,唐穆宗——李恒,虽并未像父亲那样痴迷长生,但纵情于享乐,结果28岁中风,次年去世。随后,穆宗的三个儿子——唐敬宗、唐文宗与唐武宗先后即位,他们都将自己的母亲尊为“皇太后”,谁能想到,唐穆宗居然有三位皇后,史上少见吧。
令人叹息的是,这三位皇帝都很短命。唐敬宗——李湛,登基不到两年,17岁就被宦官杀死。唐文宗——李昂,在位13年,被宦官软禁,31岁抑郁而亡。唐武宗——李炎,登基仅六年,就因服食丹药,中毒而亡,时年33岁。
三位皇帝登天,当时的“皇叔”——李忱,才熬到了出头之日。他已过而立之年了。凭借哪些优势呢?一,能忍;二,寡言;三,年龄小,辈分高。据史料记载,李忱“少年持重”,从小就自知言轻势微,故时常“寡言”。哪怕是皇侄即位,身为皇叔的他,也不会指指点点、臧否人物。特殊的辈分与独特的年龄,终于使李忱捞到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李唐皇位就在眼前等候着他。
据说,李忱封为“光王”时,文宗和武宗,特别是武宗,尤其喜欢当众以“光叔”称之,实则取笑他不善言语,甚为无礼。对此,李忱多一笑置之,或“装傻充愣”,不以为意。
《资治通鉴》记载:“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大和以后,怡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十来岁时,李忱时常梦到自己“乘龙上天”,这种秘密暗示他:皇位迟早会落到你头上。其实,身为“皇叔”的李忱,原本就胸怀大志、觊觎皇权,可惜,身处劣势,不得不少言寡语、迎合逢迎,殊不知,他根本就不是众人想象的“儿皇帝”。
李忱对于唐太宗推崇备至,并以唐太宗为榜样。李忱不仅熟读《贞观政要》,还学习太宗从谏如流、勤于政事,愣是将三位皇侄留下的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与藩镇割据的“乱摊子”,变成了“大中之治”。
毋庸置疑,李忱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长期隐忍,终成大统,恢复了大唐相对稳定而且繁盛的局面。最起码,从他父亲李纯之后,总共熬死了五位皇帝,几乎是捡“瓜落儿”,才极为意外地紧握住了金镶玉玺。难怪外界称他为“小太宗”。
李忱即位之后,雷厉风行,重用贤臣,除掉权宦,整顿吏治,再加上李忱勤于政事,善于用人。经过悉心治理,大唐王朝最后一次走向正轨。唐宣宗时代,被后世称之为“大中之治”。
然而,李忱也缺乏先见之明,他看错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其子唐懿宗——李漼,即位之后,虽然有那么两年励精图治,随后便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致使大唐走向了难以复兴的深渊。显然,历史规律并未纵容越来越缺乏执政能力的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