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虎溪东林寺创办了一个佛教团体,称为“白莲社”。这个团体既有僧人,又有儒生,团体成员共123人,其中主要成员18人,包括创办人慧远、西林寺慧永、高僧道生、高僧道敬、高僧昙顺以及慧远的弟子刘遗民等人。后世将这18名主要成员并称为“白莲十八贤”。
白莲社的宗旨是“念佛往生”,即在严守戒律的基础上,每天坚持不懈地念诵“阿弥陀佛”,据说只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可以往生于西方净土。
慧远与道教上清派祖师陆修静和魏晋最著名隐士陶渊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三人住处相近,志趣相投,陶渊明当时又与慧远的弟子刘遗民和周续之常有来往。据佛教典籍《高僧传》叙述,慧远曾经通过刘遗民邀请陶渊明加入白莲社,大家一起念佛往生,但陶渊明以“不能戒酒”为理由,没有答应慧远的邀请。
白莲社在东晋时期颇有名气,也给后人留下一些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慧远持戒精严,交游谨慎,不与俗客来往,如有高人逸士到东林寺参访,他都是让弟子迎送,如果亲自送客,最多送到虎溪为止。有一天,陆修静和陶渊明联袂来访,与慧远交谈甚欢。临别时,慧远送二人下山,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陶渊明提醒他:“大师,您今天犯了规矩啊!”慧远这才明白过来,与陶渊明、陆修静相对大笑。
传说二,白莲社另一高僧道生擅长讲经说法,讲到精微神妙处,连地上的顽石都有反应,纷纷点头表示领会。
前一个传说叫做“虎溪三笑”,后一个传说叫做“生公说法,乱石点头”。这里的“生公”是世人对道生的敬称。相应的,慧远也被人们敬称为“远公”。
白莲社起源于东晋,东晋没有专门的茶书,《晋书》和晋人文集中也没有留下关于煮茶细节的只鳞片爪。
1990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弁南乡出土一件瓷瓮,釉色黄褐,胎质酱褐,口径15厘米,底径15厘米,腹径36厘米,高33厘米,瓮肩刻画一个隶体的“茶”字,说明这件瓷瓮是一种茶具。该瓮的年代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之间,说明至少在汉末和三国时期,茶已经走进世俗生活。
《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招待群臣,每人必须饮酒七升,而韦曜酒量偏窄,最多只有二升的量,孙皓予以特别照顾,赐给韦曜一些茶叶,让韦曜以茶代酒。
西晋刘琨在写给侄子刘演的家书中写道:“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我身体不舒服,需要好茶调养,你可以帮我搞一些好茶。当时刘琨在洛阳当官,他的侄子在扬州做官。这段书信说明西晋上流社会中有人饮茶,也说明晋代扬州产茶,还说明晋人已经认识到茶叶有药用价值,喝茶有益于健康。
《世说新语》载,东晋高官褚季野初到江南,乡绅们不知道他的身分,设宴捉弄他,只给他续茶水,不给他设主食。褚季野不急不躁,慢慢地喝完茶,最后才给这些乡绅说明了自己的身分,吓得那些乡绅屁滚尿流,狼狈不堪。这段故事说明,东晋时期江南乡间也有饮茶的习惯。
前面说过,《白莲社图卷》最右侧勾画“虎溪三笑”的传说,其中一人画的正是陶渊明。陶渊明爱菊,爱酒,但他很可能不爱茶。传说慧远邀请陶渊明加入白莲社,特许陶渊明入社后可以不戒酒。如果陶渊明爱茶,那慧远完全可以用一罐好茶做诱饵,就不必破戒用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