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后放弃曹植为继承人

2023-01-06 15:08

曹操选择继承人,主要是在曹丕和曹植两个儿子之间权衡,因为曹植比曹丕小,两人又是一母所生,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开始更倾向于曹植,因为这是废长立幼嘛。但后来曹操为什么又放弃了曹植呢?

一般说来,曹丕是兄长,老成持重,行政能力和军事经历都要强于曹植,这是他胜出的因素。这肯定没有错,尤其是他为兄长,很多支持他的大臣就用这一条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有的还以此来和曹操硬刚,难道曹操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行政能力和军事经历曹操不是看不到,那他为什么要反复测试呢?从现在的情况看,支援曹植的人并没有高官权臣,但曹操好像仍然是不放弃一样,依旧在不断地反复征求意见,好像一定要找一个重臣来支持曹植一样。但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突然象是想通了一样,立了曹丕为太子,曹植似乎是已经彻底出局。这还不算,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还将支持曹植的杨修杀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般说来,曹植任性,饮酒不知道节制,不是长子,得不到重要大臣的支持,结交前朝遗老之子杨修,这些是他不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应该说这些都对,但问题是曹操不知道这些吗?或者说曹操真的很重视这些吗?曹植滥饮,后来更是弄出来一个司马门事件,这让曹操很伤心,但曹操真的很注重曹植应该节制饮酒吗?他自己有饮酒的诗,有酒后无状的记录,也有酒后杀人的劣迹。所以这酒后惹出的司马门事件,更象是断了曹操想改立的念头。假如说这个时候还没有立太子,这个司马门事件真的没法处理了吗?结交前朝遗老之子,这不是曹操正在用的人吗?当然,事情一点一滴积累多了,终会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所以说以上的所有观点都没有错。但还应该再问一问,曹操最注重的是什么?

在《三国志》当中记载了一件事,或许能说明曹操最终的担忧。

当初,苏则及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魏文帝曹丕只知道这事是曹植干的,不知道还有苏则。当时曹丕在洛阳,曾经很随便的说起这件事:“我应天命受禅让,而听说有人哭,到底是为什么?”苏则时任侍中,听到了曹丕所说,激动的眉毛胡子都扎煞起来,想用正义之论来回答。另一位侍中傅巽掐了他一下,苏则明白过来,于是没有出声。

在《魏略》也有类似的记载,只不过是苏则和临淄侯分别发丧。说临淄侯曹植听说汉献帝禅位,以为他死了,自己伤感没有继承先帝曹操的王位,也怨恨激动而哭。后来曹丕出游,追恨临淄侯曹植。再后来的事情基本一致。

为什么这件事会是曹操的担忧呢?这就要说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毫无疑问,他就是要曹家人拥有天下。或者说,他就是要下一代一定要代汉而立。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他曾为汉臣这个道德束缚,但他的儿子们没有,所以他是希望或者要求是儿子必须当周武王的。这就是重点,假如曹植继承魏王之位,他能做到吗?

就拿哭汉献帝一事来说,谁都可以哭,唯独你们老曹家的人不能哭。别人哭,可以是感叹汉朝的寿终正寝,可以是悲怜刘协的命运坎坷,这两件事都是你们老曹家的人造成的,你们又为什么而哭?当然可以说是曹植感伤自己的不如意,但这是一种最敏感的事件,是当时最高的政治,你曹植难道就没有点儿这方面的意识?

尤其是,曹植这个人容易被人操纵,他还非常倚重杨修,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就很难断定曹植能够当机立断废掉汉朝。还有就是,杨修是先朝太尉杨彪的儿子,假如杨修反对废黜汉帝,曹植会怎么办?对汉朝的犹豫,有可能就是曹家的灭顶之灾。

即便是曹植的文才超过曹丕,但综合能力并不见得就比曹丕强,当两人并没有明显差距的时候,曹操会考虑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