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疫下空气质素改善,疫后更要保蓝天白云

2023-02-13 11:05

香港空气质素持续改善,去年更是过去10年来最佳水平,相信是与疫情令经济活动减少有关。然而,随着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人流和经济活动增加,不排除空气污染物浓度回升,港府勿因一时数据回落而沾沾自喜,更应认真检视电动车普及化缓慢问题,提供更多诱因和做好配套措施,并对氢能车拆墙松绑,才有望延续空气污染物下降势头,让见蓝天时间不断增多。 

环保署回顾去年空气质素情况时,指整体空气质素有明显改善趋势,大气中空气污染物,包括悬浮粒子、微细悬浮粒子(PM2.5)、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43%至62%;路边空气污染物则下降47%至64%,是过去10年来最好水平。去年能见度亦大幅改善,低能见度时数由2004年的1,570小时减至去年401小时,大减74%。环保署不否认与疫下中港两地社会经济活动减少有关,尤其去年内地疫情大爆发,大湾区厂房不时停工,减少排放污染物,加上多了市民买电动车,间接减少污染物排放。署方相信即使通关后,经济活动和人流增多,也不会明显加剧空气污染。 

须防复常后空气质素转差

尽管空气质素有所改善,但除了二氧化硫外,多项污染指数仍超出世卫标准,而且臭氧水平持续上升。因此,当局不能自满,须加大减排措施力度,以免污染物在通关后随着经济活动增加而反弹回升。 

首先,路边空气污染问题,90%废气来自公共汽车和商业车辆,如何加快淘汰燃油车,推广新能源车使用才是首要任务。尽管当局接连发表文件,除制订改善空气质素目标和零碳排放目标外,还宣布在2035年前停止新登记燃油车及混能车外,并推出“一换一”税务宽减计画,鼓励市民更换电动车。

虽然当局设定长远目标,例如《施政报告》提出在2027年有700辆电动巴士和3,000辆电动的士在马路行走,但倾向由企业和市民自行配合去落实,未有积极提供配套措施。例如港府自2009年开始推广电动车,截至去年底,本港有47,469辆电动车,占整体车辆仅5.1%;至于电动巴士迄今只有几辆投入服务。反观邻近的深圳,同期新能源车辆数目逾74万辆,并实现巴士电动化,香港明显落后于人。 

拆墙松绑助氢能车早上路

电动车迟迟未能普及化,究其原因供公众使用的充电设施不足,仅5,434个,即1个充电器由8.8辆电动车共享,可是当中只有998个是可在1小时内充满电的快速充电器,2,983个是要4小时才充满电的中速充电器,其余属慢速充电器。即使政府资助私人屋苑兴建充电器,但车主若将车开上街,倘若在商场找不到充电车位,随时便有在路面上抛锚危机。若当局不积极在各区兴建更多快速充电器,以及将部分汽油站改成电动车充电站,解除充电难后顾之忧,很难鼓励企业和市民使用电动车。

即使有巴士公司引进氢能巴士,续航力远胜电动巴,但因没法例监管氢能,以致无法行驶。内地近年推广氢能车不遗余力,在氢能车制造、储存、运气和加气站各方面制定了路线图,形成全面产业链。港府要改善空气质素,推广新能源车,不应流于只说不做,须积极拥抱氢能车,除尽快立法监管氢能外,还要推出氢能车普及路线图和时间表,更须就储存、运送氢气和加气站做好相关配套措施。

此外,港府亦应积极与广东省政府加强紧密合作,除继续遏止大湾区空气污染,更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共同处理区内臭氧污染问题。在各项配套多管齐下,香港以至大湾区民众才有望愈来愈多时候可看到蓝天白云。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