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已是不争之事实。据统计,200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有90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首次突破国际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此后,中国老龄化程度继续上升。到2018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
人老就要退休,进入被照顾的群体。中国老年人比例,无论放到哪个国家,无疑都是一种压力。中国又是讲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传统,把老人境遇作为衡量幸福标准的国度,面对大比例的老年人口,社会负担就更重了。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的养老开支一直在增长。中国养老资金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16年的支出是34004亿元,2021年的支出是60197亿元,5年间净增长26193亿元,增长率达到77%。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基本养老费与财政补贴、全国社保基金、部分国有资产股息构成的,基本养老费又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的。随着人口老化,享受养老保险的人越来越多,缴纳基本养老费的人相对减少,基本养老保险收入的增速开始低于支出的增速。这也意味着政府用于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早晚会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另辟蹊径,开拓一个新思路,设法扩大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从“包袱”变成“动力”。这个思路就是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受自然规律制约,要把2.5亿老年人通通变成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把他们变成积极的消费者则是可能的。两点5亿人的规模,相当于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四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和。这样一个人口规模,一旦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网上调查,中国城市中的老年人45%有存款。2016年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如今五年过去了,这个数字肯定又有更大增长。
其次,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是广泛的。老人照护消费是最基本的需求。老人照护又分老人医疗服务、老人餐饮服务、老人卫生服务、老人居家保洁服务、老人护理技能培训、老人心理健康辅导等一系列消费内容。此外,还有老年用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一条龙消费产业,每日不断产生新的产值和利润。
再次,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是发展的。“老年”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概念,生活品质和医学水准的提高,不断赋予“老年”新的涵义,一代“低龄老人”正在出现。许多60岁的人虽已退休,身体状况却依然壮健,他们对生活仍有许多要求,远超传统养老模式。如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投入时尚文化活动,热衷远足旅游观光,饲养陪伴型宠物等等,形成了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模式。随着社会发展,老人消费模式的变化不会停止,只会越变越精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2.5亿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无论如何都会刺激老人经济的发展。有人预计,中国今年养老市场将会达到人民币11.8万亿元的规模。
但是,与整个中国老年人数相比,这个数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协调和推动这项产业发展,企业家也能看到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放到这个产业上,中国的老龄产业无疑将会发展得更快,品质也更高。反过来,就有更多资源可以用来照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人们能够过上发达国家老人们的优质生活。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