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佛山:从省佛通衢到广佛湾

2023-04-13 14:18

如今,许多世代居住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地区的村民,或许还能从长辈的口口相传中了解盐步曾经的历史影像:每日清晨,多元化经营的“金记”商号早早开门,无论是居民买肉,还是客商兑换,甚至向广州供应生猪,都能在“金记”旗下店铺找到对应服务;盐步直街车水马龙,佛山的铁锅、陶瓷,本地的藤编等商品源源不断路经此地运往广州,路经此地的商贾巨富目不暇接,不时到“桃园”“燕珍”茶楼点上“一盅两件”。“天一”烧腊铺、“三德木器店”“正记”饼店声名远扬,甚至引来不少周边“大通堡”(今广州芳村)的村民前来捧场……从明末清初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盐步一直都是南海最亮的一颗“明珠”。

盐步的繁华,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启动的一项巨型工程——广州城西度海陆路。这条以广州芳村秀水五眼桥为起点,向西最终通向西樵、九江乃至顺德、新会、中山等地的陆上通道,其初衷是广佛两地人民为规避水寇,保持人员、商贸往来而修建,盐步段正是这条道路最繁华的组成部分,同治年间,官方文献正式将该段命名为“省佛通衢”,见证了350余年广佛同城历史。

▲省佛通衢路线图

源头:官民出资修建“广佛第一陆路”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纵横交错、大小河涌星罗密布,水路一直是古时各地区来往通商的主要通道。然而,水路却面临一大威胁:治安难以保障,特别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的广佛两地,《明崇祯七年南海县志》《清乾隆六年南海县志》均记载了当时水盗猖獗的情况。此时的广佛乃至珠江西岸地区,修建一条畅通的陆上通道势在必行,广州城西度海陆路正是在此背景下提上日程。

《明崇祯七年南海县志》中的《熊文灿修广州城西度海陆路碑记》记载了当时修建的背景和过程。据碑记记载,为防水盗猖獗,“南海里老百十人相率以修广州城西度海南岸通顺德新会香山三水诸陆路为请”,“余(指两广总督熊文灿)念小民晨夕负戴,陆既便于穰熙富民远迩输蹄,陆亦便于走集矧土,盗藉海为阱进而望陆无所逞其凶,退而负锄归我戎索,亦销氛固围之一筹也。”而在修路经费的解决上,由于当地官员的高度重视,地方乡绅带领民众出谋献策,慷慨解囊,捐款修路。“前布政使今抚滇王公率前南海令黄君躬阅,四民称便无异词,首蠲俸赎三百缗,御史刘公蠲五百缗,余(熊文灿)蠲一千缗佐经费,兼为慕义倡仍檄南海简所属廉能分保界宣力”,而乡绅李待问及庞景忠也鼎力相助,不仅直接指挥谋划,还亲力亲为营建桥梁,位于广州芳村的五眼桥(李公桥)和位于位于盐步溪头的一眼桥(庞公桥)就在此期间建造而成。至于修筑陆路的方法,碑记中也有详细记载,“佛山黄鼎以往抵诸邑计百余里,荡平宽衍皆一辙,中际沟汇,津途可堙者路之,不可堙则桥之,不可桥则舟之。”最终,广佛首条陆路成功开通,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巨型工程。

广州城西度海陆路的建设,极大方便了广州与珠江西侧广大区域的联系。随着道路的开通,人流和商品沿着道路络绎不绝。而作为陆路的核心路段,盐步段由于靠近广州和佛山,成为整条陆路最繁华的一段道路。清同治壬申年间,南海县志中首次出现“省佛通衢”的名称,后在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中又以省佛车路命名。

省佛通衢的繁盛,也从其多次维修记载中可见一斑。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研究员吴振宇的整理,省佛通衢建成后,从清到民国期间曾经历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维修,一是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盐步河东虎榜以及江北的年老乡绅集资修建了由广济桥(即盐步堡东界桥梁)至盐步白社(即现盐步街道政府停车场处)的路段;二是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新会卢水部东川会同秀水冯博远等人捐资重修了通福桥,并修建了由通福桥至广济桥的路段;三是在清嘉庆丁丑年(1817年),盐步堡众多的绅老策划集资修路,方案是“叠石于下以固其基,增石于上以广其途”,并修建了三座茶亭以供来往客商憩息避风雨。四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盐步河中、河西等年老乡绅集资修建了由盐步白社至溪头桥的路段。可见,正是由于省佛通衢对于广佛两地人民往来的重要作用,当时民间乡绅才自发筹集资金修桥补路。

▲三眼桥夹在穗盐路中间,静静见证这片区域的变迁

记载:曾是同时服务广佛两地的繁华区域

沧海桑田,如今,广州城西度海陆路的具体路线走向已难以考证,只有最繁华的省佛通衢保留有较为完备的资料。根据2004年7月出版的《南海市盐步街道河西村志》中关于省佛通衢走向图显示,省佛通衢的具体走向为:从省佛通衢第一桥芳村秀水的五眼桥开始往西,经过亨漖及广济桥,直至盐步河东茶亭往南越过广三铁路后再往西,在河东跨过今穗盐路三眼桥后穿过虎榜,一直沿着大伦岗、清风岗北边走到达蟾市,之后跨过省佛通衢上最长的桥烟浒桥后进入盐步河西,再经陆边、新桂、冯边、黎边,继续向西走到达溪头村的石板桥三眼桥(即溪头桥,已于1976年拆除),之后分成两条支线,向北走的一支经颜边直接到达大沥谭边,而向西走的一支则穿过一眼桥后经唐边到达大沥仇边,然后拐入禅城到达佛山古镇。

省佛通衢北接中原,南接佛山乃至新会等地,四面八方的人流、货流从此输入广州,造就了省佛通衢的辉煌。据大沥镇文化站编写的《盐步印记》一书记载,早在万历年间(1573-1620),盐步就有“观音寺前市”之名,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称作“盐步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海县即成立了商会即商团组织,第二年盐步也设立了商会分会。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以省佛通衢的其中一段——盐步直街为例,一条不足800米长的直街就有180多家商铺,既有经营炮竹、纱绸等盐步特产,也有布匹、五金、日杂百货等店铺,更少不了医馆、照相馆、裁缝店、客栈、剃头铺等服务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近广州,盐步不少店铺做的都是广州生意。例如,盐步“金记”商号,旗下店铺包含钱庄、杂货铺等,且每天20多头生猪运往广州销售。位于原“省佛通衢”门楼前的“桃园”和“燕珍”茶楼,更成为来往客商歇脚品尝美食的热闹之所。

省佛通衢带给盐步的繁盛甚至延续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盐步直街形成了国营商业、供销社、合作商业三大系统,国营华侨商店名噪一时。八十至九十年代,盐步直街供销社大商场、百货公司和集体商业林林总总,由供销社兴建的“振兴商场”更有“小南方大厦”之称。据直街附近老人回忆,当时的盐步直街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头攒动,犹如广州上下九步行街。

▲大沥镇复建的省佛通衢牌坊

变迁:从省城边缘到全域同城新空间

时光荏苒,如今再回望盐步直街的繁华时光,生活服务业兴盛的同时,省佛通衢作为与广州连通的重要通道,其功能性逐渐减弱。改革开放后,随着大沥镇广佛路、广佛新干线等新通道的启用,省佛通衢不再是广佛车水马龙的主要载体。一个例证便是,原省佛通衢古道16座桥梁和8个渡口中,大部分均已拆毁,仅有五眼桥(通福桥)、三眼桥、一眼桥依然得到较完整的留存,或作为文物,或用于村民日常出行。此外,三眼桥与广三铁路之间有一段30米的石板路,还能看出当时“叠石于下以固其基,增石于上以广其途”的修路方法。

如今,省佛通衢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随着时代变迁,盐步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广佛全域同城的推进,广佛两地的行政壁垒不断被打破,产业共融正式提上日程。随着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先导区的建立,盐步正是这个先导区的核心区域。“广州与佛山在空间上已经融合成为一座都市”,2022年,研究广佛同城20余年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袁奇峰在公开场合表示,广佛都市圈城市地域的发展已经形成共同体,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交通联系等已经非常紧密。

在此情况下,大沥特别是盐步作为广佛同城的桥头堡,在这座大都市的定位也在发生了变化。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这里的定位不再是广州西侧的出口,而是整个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昔日围绕省佛通衢、广佛路自发形成的“马路经济”要改变形态,成为适合广佛两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股”。而要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沥特别是盐步要从“镇中心”向“市中心”迈进,围绕原省佛通衢形成的“马路经济”也要向城市中心产业形态转变。为此,广州市荔湾区和佛山市南海区共同携手,高水平打造广佛湾。“广佛湾要推动经济转型、业态提升,才能将三个核心区域(荔湾白鹅潭CBD、三龙湾科技城、千灯湖金融高新区)联通起来,未来它的经济体量,不会比珠江新城差”,袁奇峰对这片区域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的盐步直街,生活气息依然浓厚

除了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大战略,拥有超过350岁高龄的省佛通衢也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2022年,《南海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力构建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省佛通衢文化产业带正是“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22年,大沥镇发布了《南海区大沥镇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一带一轴两廊四区”文旅体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带”就是省佛通衢文化带。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表示,下一阶段,大沥要省级产业园、发力新经济、造强新中心,要以“盐步老龙1432”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城市标杆,打造大湾区商贸文旅新极点,“千年大沥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了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反哺文化、焕新文化,这也是为了未来的大沥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来源 :羊城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