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山"读书人"的故事:追忆似水年华,多少人书香为伴

2023-04-26 11:44

一张白纸,记录多彩人生;半部《春秋》,讲述千年繁华。可贵的是,在近千万人口的广东佛山,读书依然是许多佛山人坚持最久的生活习惯之一。在这座中国著名的制造业之城和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五金诗人"、"粤菜名厨"、企业家,又或是"咏春师傅""杏林高手",生活的琐碎无法阻止他们拿起书本。无数读者在书海里见人生、见社会、见天地。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羊城晚报记者带您了解佛山"读书人"的故事。

图书馆

▲佛山市图书馆一角。

"五金诗人"郭杰广:

读书能带来心的安定和快乐

郭杰广

▲郭杰广。(来源:受访者提供)

"读书、写诗能带来什么?""能带来心的安定和快乐。"在佛山南海丹灶,有这样一位"斜杠青年",他有着诗人、五金厂老板等多重身份。他无论身处车间、办公室或驾驶位,总能利用片刻时间,拿出心爱的书籍入神阅读;他也行走在乡村小道,关注本地历史,用柔软的笔触记录乡土人文,他就是丹灶青年诗人郭杰广。

谈起与书籍的结缘,郭杰广回忆道,读初中时同班有位女同学作文写得很好,时常被老师称赞,其作文偶尔还被当作范文当堂朗诵,供众学生赏析。郭杰广看在眼里,心生羡慕,同时也萌发提高写作能力证明自己的想法。适逢班主任要求写日记、周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作为"百厌星"的郭杰广却时常因贪玩无法完成。

"那时周末总要帮家里放牛,临近交功课,就在周记里胡乱写下几个简单的句子交差,印象中第一篇是:'今天我放牛/一边放假/一边放牧白云'。"郭杰广表示,当时自己尚不懂诗,只是用文字将所见所想记录下来。

出乎郭杰广意料的是,交上去的"作品"引得老师称奇,后更是鼓励其继续创作。"每每有诗句出炉,老师都会帮忙修改、点评,有时还会将其推荐给报社、诗刊。"郭杰广表示,那时刊发一首诗能收获数元稿费,自己会用来买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养成了看书读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想起,记忆中关于诗歌的初体验,大概都是甜的,是糖果的味道。"

20世纪90年代,中专毕业的郭杰广回到家乡,进入五金厂工作,开启汗流浃背的车间生活。"那时候上班很累,生活十分枯燥,只能利用午间、晚上的休息时间去看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郭杰广表示,看书之余,自己开始重拾写诗的笔,让所书写的诗歌成为排解生活苦闷的一剂"良药"。

重新拾笔写诗,让郭杰广在当地开始有了一定名气。彼时正在汪国真、舒婷等大家的"诗海"里畅游的他,慢慢融入丹灶以及南海当地文艺圈,在与文友们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后来,郭杰广在家乡当起五金厂老板,一手包揽跑订单、购置材料等大小事,经常忙得"脚不着地"。但一有时间,哪怕在驾驶位、在车间,他也会抓紧碎片时间阅读、创作,有时精彩灵感一发有好句子"上脑",都会第一时间将其记下。通过后期整理、修改,他创作出一篇篇动人的诗歌。

此前,郭杰广曾出版诗集《词语的合金》,获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文学新人奖)、第二届佛山文学奖、第三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第五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新锐奖等,作品入选多个年度选本。出版完《合金》后,郭杰广继续行走在丹灶的乡间小路,一边经营五金厂,一边写诗。他听着车间里的轰隆声,写关于五金的浪漫词语;他站在北江岸边,写一曲曲引人遐想的乡情;他游遍故乡大小祠堂、牌坊,记录身边的一草一木。2023年,郭杰广还出版了新作诗歌集《丹灶淬火集》。

庞贝的《乌江引》、张况的《赵佗归汉》、韩东的《奇迹》、李南的《妥协之歌》、爱尔兰诗人希尼的《电灯光》《人之链》......谈起近期阅读的书籍,郭杰广娓娓道来,"对创作者而言,保持阅读相当重要,每年我阅读书籍有30—50本,涉及政治、历史、军事、地理、文学等方面。"

郭杰广表示,直到现在每到一处新地方旅游或者出差,都会留意当地的文化氛围,逛逛图书馆和书店,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近年来,郭杰广的家乡丹灶镇建起澹如书屋、一锥书屋、翰林书屋等场所,这让一个爱书之人充满欣喜,"阅读能让人打开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成长,往后也必定会保持终身阅读的习惯。"

"粤菜名厨"陈礼佳:

阅读不应强求,针对兴趣去追求

陈礼佳

▲陈礼佳。

与"美食"相伴半生的陈礼佳,是一名四星级"粤菜师傅"名厨。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阅读使他不断找到突破职业瓶颈的方向,与此同时,他还在书籍里找到与人生和解的答案。

陈礼佳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在北京打拼几十年后回到家乡,现任广东天悦餐饮管理集团出品副总监。一路上,他从初级厨师跃升至中式烹调中级工程师,再从烹饪到管理,角色变换间逐渐成为带领团队向前奔跑的领头羊。"厨师其实经常会遇见瓶颈期,因为永远在学习,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蓄力突破。"陈礼佳说。

为了不断跨越瓶颈期,陈礼佳会从书本里吸收前辈的经验,站在"巨人"肩膀改进技术,或者看看同行的经验分享。说着说着,他向记者展示精选出来的几本书,其中《烹饪艺术家》这本杂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餐饮行业最新的杂志报刊,我都会定期翻阅,从中了解当下同行们的技术突破或者管理经验。"

"我年轻的时候觉得看书看不进,很痛苦,对考试也很怵。但慢慢地我发现,阅读还是很有意思的。关键在于你读什么,是否是忠于兴趣的选择。"他认为,阅读和学习都不能强求,要有自己的追求。因为热爱烹饪,所以对历史典故、食材选择的原理、断代的技术等等内容,他总能一口气读下去,常常读完一本书天都快亮了。

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旅游,见到有意思的美食类书籍,陈礼佳都会毫不犹豫地带回家,以至于家中三个大书柜都被填满了。除了看书,他还会做读书笔记。"名家的故事、优秀店铺运营经验等等,都需要记下来,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入脑'。"

厨师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发展的职业,在吸收前人的经验上,融入自身实践的经验,再结合团队各有所长,一起把菜式做新做好。陈礼佳向记者分享他曾经做的一道菜,正是在书本里找到旧式菜品"赖布鳝"的灵感。用传统"猪油网"结合新潮西餐烹饪手法,新旧相融的菜式反而做出令人惊艳的味道。

除此之外,陈礼佳还喜欢阅读人际交往、沟通技能、提升情商方面的书籍。"很多人说和我聊天很舒服,其实这也是我慢慢从书籍里学习到的。"陈礼佳认为,对情绪的掌控、人生的解答也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

记者发现在陈礼佳的书堆里,有一本关于人生解答的书籍明显破损、泛黄。他介绍,这本书是1999年从汕头带回来的,当时他正处于困境期,到汕头寻找新的烹饪灵感,而书籍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直到现在,每当我烦躁时都会翻一翻这本书,让我的心平静下来。"

在当下,获取信息和知识渠道多样、快捷,那么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呢?陈礼佳给出他个人对于阅读的理解:"阅读肯定是非常好的,能带给你不同的眼界。但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硬逼着我看什么书,我也不喜欢强迫别人看什么书。我觉得要有方向去读书,喜欢什么就看什么。"

企业家韩风琴:

读书,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最好方式

韩凤琴

▲韩风琴。(来源:受访者提供)

闯荡大江南北数十年,"50后"韩风琴一直坚持一个习惯:读书看报,报纸杂志是她的"最爱"。她告诉记者,只有不断读书,她才能赶上一众"80后""90后""00后"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广东工业设计城运营方、广东同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风琴经历颇为传奇。20世纪80年代初,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的韩风琴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孔雀东南飞",投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孤身闯荡中,书籍是她最可靠的"伙伴"。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思政专业出身,身在商界也忘不了多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更要依靠国家指明方向。"为此,治国理论类书籍成了她的必读科目。"如,现在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那企业该如何高质量发展?我这个管理者心里得有个谱,才能给企业指明方向。"

除了理论类书籍,韩风琴特别喜欢通过书籍了解时代的脉搏。在社会拼搏数十年,年近七旬的她,知识结构完全不输给年轻人,"我一个'50后',要带领一群'80后''90后'和'00后'在商界拼搏,我如果不了解时代,不了解他们,凭什么他们会与我一路同行?"韩风琴时常这样询问自己。报纸杂志正是让她保持思想永远年轻的最重要载体。在她的办公桌上,时常能看到最新一期《看天下》和《人物周刊》,无论是网红经济还是直播带货,聊起来她都能侃侃而谈。不仅如此,她的书柜里,《邓小平时代》《硅谷之火》《城市纹章》等书籍依次排列,有些早已读完,有些翻了大半,有些甚至才刚买回来、还未来得及开封。她笑着说,自己有时比较"贪心",看到一些好书,先买回来,之后慢慢看。

"我对书籍不挑,在我看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无论是经典书籍还是报纸杂志,反映的都是时代的思潮,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的历史,读报、读杂志同样让我受益无穷。"数十年与书为伴,韩风琴对书的态度开放而又务实。她说,读书是自己事业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读书,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的最好方式。"

"咏春师傅"戴子龙:

从书籍里学习"精神上的武术"

戴子龙

▲戴子龙。(来源:受访者提供)

戴子龙,从7岁就开始习武,对于最初的他来说武术的美藏在"拳脚和拳脚之间"。后来当他拿起书本,研究武术文化,才逐渐放下了"拳脚心思",学习起"精神上的武术"。再到2022年,他偶遇一本名叫《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研究》的书,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生命而言,武术究竟是什么存在?

戴子龙表示,通常的武术教学,只是传承拳脚功夫。"在我钻研武术的历程中,假如没有阅读的支撑,我大概会活在封闭的小世界里而不自知,阅读对我来说就像生命的营养剂。"

戴子龙今年31岁,是佛山市咏春拳协会副会长、禅城区咏春拳专委会主任。近年来,他一边研读武术文化书籍,一边展开自己的思考。作为咏春师傅,多年来对咏春拳拳理、拳诀的实践和思辨,让戴子龙得到了咏春"取儒家思想,行中庸之道"的总体感受。

"用人代事,用事代拳。"戴子龙决定深挖武术界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借讲好人物故事,激发学生们对武术的热情。他同样回到书本:"我自己先读,读了之后消化,消化以后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给他们听。"他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雪莲编著的《佛山武术史略》一书称赞有加。"专写佛山的武术史,按我的理解,这是第一本。"他说,这本书他读过无数遍,也曾借出去两回。

在往年的世界读书日,戴子龙常参加读书会活动。而在2023年,他参与策划的佛山古镇青春读剧会系列活动尝试打破传统阅读模式,选择具有佛山古镇风情的剧本,由演员担任朗读者开展读剧演绎,让青少年在人物与故事的熏染中,认识佛山古镇的前世今生,领略蕴藏其中的岭南文化。

"杏林高手"戚振红:

为医之路漫漫,唯有书香才能行稳致远

戚振红

▲戚振红。

走出大学校门18年以来,佛山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戚振红依然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在他看来,为医之路漫漫,唯有书香才能行稳致远,即使是早年曾看过的书籍,还是能寻找到许多当年未挖掘出的"珍珠"。

走进戚振红的办公室,一个文件柜里,四层隔间整整齐齐摆满了书,从下往上依次是现代医学书籍、中医药古籍、现代中医书籍、社科历史人文类书籍四大类。这是戚振红现有藏书的约1/3。前些日子搬家时,他仅是装书就用了十几个箱子。他保守估计,平时自己每日都会"翻几页",近十来年也读了超过500多本书了。

人生阅历不断增长,对读书的偏好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戚振红还记得,刚毕业来到佛山市中医院工作时,自己的白大褂兜里时常揣着一本"口袋书"——《趣味方剂记忆手册》,闲暇时就拿出来看几眼。这本如今已被他翻烂的小册子,至今偶尔翻起,依然能给他许多启迪。

随着年岁日长,戚振红读书涉猎题材更广,经史子集兼收并蓄。在《王阳明大传》里遨游,他或许对心学不求甚解,但对这位大儒波澜曲折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感悟却颇有感触;也读《毛泽东选集》,他细细品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的写作背景,被这位伟人超前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折服。他也喜欢听书,一本《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足足听了6遍,结合日常所见所闻,每一遍都有不同感悟。

当然,身为中医师,他感悟最深的,还是他的"老本行"——医书。在新冠疫情期间,戚振红对许多中医药书籍感悟更深。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伤寒论校注白话解》放在显眼位置,他随手一翻便打开到最近感悟最深的部分(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若病人体质偏阳气虚者,过度发汗会导致大汗淋漓、阳气益虚、小便不利、四肢屈伸不自如,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桂枝汤加一枚附子以温经复阳。"戚振红解释道。"遍览历代药方,中医药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经验科学,经历过一次次疫病横行的考验,这是前人不断探索留下的宝贵经验。中医不是一味复古,而是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成果。"戚振红表示,真正深入阅读中医药书籍,才能真正理解中医,体味到中医的智慧。

"林语堂有云:'世界无人人必读之书。'读书不能太要求实用性,文、法、理、工、农、医不妨涉猎广一点,不断进行跨专业对话,这样才能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充实心灵。"总结十多年来书海遨游之经验,戚振红就一句话:读书,本身就是生活。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