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筝乐家苏振波分享“中国科骚”——被遗忘的香港历史

2023-04-27 15:14

现时欲欣赏中国传统文艺表演可谓轻易之事,然而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即使在香港,或许要到夜总会去,看一场“中国科骚”。这听来有点匪夷所思,在夜总会这“纸醉金迷”的地方,怎会有如此文艺的节目演出?曾从事该行业的香港筝乐大师苏振波,分享了当年的个中点滴及趣闻,并道出科骚由来的独特历史背景。

夜总会给人的普遍印象或倾向负面,中国科骚表演当初为何会在这些地方出现?教人好奇亦满腹疑问。原来“科骚”由英文“Floor Show”音译而来,苏振波于1965年经好朋友吴大江介绍入行,加入尖沙嘴金冠酒楼夜总会的中乐队,作中国科骚演出,他在乐队中负责弹奏古筝,其余还有二胡、琵琶及扬琴等乐师,都是团体表演,并没个人演出。音乐演奏是科骚的众多演出节目中的其中一环,另外还有中国舞蹈如羽扇舞及丝带舞,也会有杂耍如扯铃、舞狮,以及唱戏如京剧、粤曲及功夫表演等,演出项目多寡,视乎夜总会的规模而定,节目也会混搭上场。他指当年的工作团队,台前幕后合共约40多人,算是当时中国科骚界人数最鼎盛的团队之一。

在从事中国科骚8年多期间,苏振波称当时每晚一般有两场演出,分别是晚上7时及9时,每场约45分钟,“当时的中国科骚表演,一开场会有人敲锣打鼓,然后起乐作开场曲,表演轮流上场。由于客人以欧美及日本客为主,每个表演出台前都会有主持人用英语及日语介绍,也有本地客,多数是带着外国客人来的,除了圣诞及新年节日。”他指香港人看中国科骚,在圣诞及新年比较多,特别是圣诞节,男士多会穿西装打领带,部分小朋友更会戴上面具,扮鬼扮马,夜总会内都会挂起圣诞装饰,增添气氛。他说圣诞节会增开中午12时半的日场,本地人多爱这个时段来,“每当一个节目表演完毕,大家都会开心的大拍手掌,场内灯光优雅柔和,感觉很有气氛,十分温馨。”

苏振波数十年来致力于推动香港筝乐发展,更创建了“香港筝流派”

▲苏振波数十年来致力于推动香港筝乐发展,更创建了“香港筝流派”。

中国科骚在香港夜总会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

▲中国科骚在香港夜总会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

当年美丽华酒店内的万寿宫酒楼夜总会的表演舞台

▲当年美丽华酒店内的万寿宫酒楼夜总会的表演舞台。

中华文艺对外窗口

据苏振波忆述,香港的中国科骚夜总会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非常流行,鼎盛时期约有12家,集中在尖沙嘴、金钟、铜锣湾及北角等地的酒楼及酒店内,又以尖沙嘴最多。中国科骚在香港的兴起,原来跟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及香港的特殊地位有关,“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与外界断绝接触,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及风俗,只能去台湾或来香港。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社会相对自由开放,外国游客到来也方便,香港因此逐渐成为亚洲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为迎合外国游客需要,本地酒店及酒楼纷纷开设夜总会,推出中国科骚表演,成为当时极受欢迎的旅游节目。”

据苏振波推测,当年在香港从事中国科骚者,全盛时期约有600多人,他是正职乐师,也有临时替工乐师,而在他从事中国科骚的8年生涯中,见证了该行业最辉煌的时刻。后来随着香港中乐团于1977年转为职业化,专业乐师们纷纷被招走,加上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改革开放,中国科骚行业也慢慢没落。对此,他认为行业随着环境转变及大势所趋而消失,属正常事,毋须感到悲伤,他能做的是将这段历史尽能力记录下来,并将它放在个人网站《苏振波与香港筝乐网》(sochunbo.com)内。他认为中国科骚在香港的出现,对于当时的香港及推广中国文化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表演既为游客带来娱乐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带动了当时的香港旅游业及经济发展。

中日古筝划时代表演

苏振波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香港筝乐发展,更创建了“香港筝流派”。问他当年为何选择学古筝?“当时在书店打工,某日听到香港电台播放了一曲筝乐,即时打动了我。”他因此决心学习这门音乐,且由自学开始,慢慢成为后来香港著名的筝乐大师,他深信无论学习哪一门手艺,只要坚持都必能有所作为。

多年来,苏振波教导了不少学生,桃李满门,也曾跟不同的音乐团体及大学合作,举办及参与过无数演出。问他最深刻的一次?他说是1974年以苏氏唱片公司名义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中日古筝——弦琴弹唱交流(首次)演奏会》,当时与日本筝乐家同台演出外,还有西洋乐器的伴奏,音乐会前也举行记者会,这两件事在当年的香港中乐界可说是极前卫,甚至是划时代之举。演出以外,他还分享了音乐会门票的演变,原来以前的音乐会都是由人手划票,直至1987年起才转用电脑售票,他当年因几乎每年都有举办演出,也保留了每一年的音乐会门票,因此可说是亲眼见证着这段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洪白岚  图:叶伟豪、受访者提供、星岛图片库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