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和医院梁宪孙:医者路见众生,换位思考起落与共

2023-04-30 14:01

三十多年前血癌的治瘉率非常低,几乎等同不治之症。 现时血癌仍是香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但随着医学进步,血癌及淋巴癌病人的治瘉率已大大提升。 梁宪孙医生从事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逾三十年,见证此专科领域的发展。 他多年来孜孜不倦投身于临牀、科研、教学和慈善义务工作,也是香港血癌基金及香港骨髓捐赠基金的创会成员之一,多年来推动他不断前进的是一份单纯的同理心和责任心。

梁宪孙医生

▲养和医院血液科及细胞治疗中心主任、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医生梁宪孙医生。

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与其他专科不同,血液就像一个流动的身体器官,血癌的癌细胞更会在骨髓或淋巴中生长,随着血液运行全身。 除了做临牀工作,我和许多医学研究人员一样,也积极投入血癌标靶药和基因组医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我很庆幸医学和科技在这三、四十年间的进步,为病人康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血癌治疗

▲近年血癌治疗不断推陈出新,血癌患者治瘉率大大提高,治疗副作用亦有所减少。

持守三心谨记医者重任

我面对过的病人众多,每一位也有着独特的背景,无论性别、年龄、工作、经济情况都不尽相同,所面对的也是本本难念的经。 当我看着年轻病人的大好前途正要被病魔摧折; 正值壮年的病人为支持家庭开支苦苦支撑; 年长的病人担心孤独无依,连累家人; 作为医者,我们不只要坚持为病人和家属带来解决方案,更要带来一点正能量、一点希望。

断症并不难,但真正做到“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却不能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轻易学会。 尤其血液肿瘤成因较固体肿瘤复杂,不如“食烟所以生肺癌”般直接,病人及家属往往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未必等于完全接受,因此愈复杂的病情,我们愈要有耐心地深入浅出讲解。

与病人的沟通是一门学问,除了同理心及耐心,更要“上心”。 犹记得初入行时,医生与病人的通讯并不像现在般紧密,当时我使用的是CALL机,初代的CALL机连文字讯息也没有,因此我们上班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即使外出用膳,亦要向医院报告行踪,深怕病人有急事时无法与我们联系。 现在科技进步,智能电话使病人随时随地都能联系医生,令医患关系更加紧密,同时医生的责任亦更重大。

盼见血癌药物及治疗普及化

现时治疗血癌的方案比我初入行时更多更广,由基本的化疗、骨髓移植,到新兴的标靶药、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案确实为病人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令病人的存活率得到改善。 可是,治疗方案愈多,治疗成本亦随之上升。

早年上映的获奖电影《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白血病人铤而走险,不惜违法购买从外地走私的廉价仿制药。 我看这电影时深受感触,或许是医者的共鸣吧。 作为医生,我们的初心无一不是为病人找到适切的治疗方案,要是方案找到了,病人却因为治疗费用高昂而放弃治疗,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现时每年药厂推出的新型标靶药接连问世,但药物价格比起以往高出许多,我衷心期望将来有更多有疗效的药物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中,让更多病人受惠。

我常说“有心自然有力”,医生要具备的远不只医术,更要以医治病人为动力。 治疗血癌疾病在过去三十年的进步令我倍感鼓舞,现时除了行政及临牀工作外,我希望投放更多时间推动基因组医学研究及其他慈善工作,盼望能为病者及家人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服务,为他们的治疗路上带来更多曙光。

CAR-T细胞治疗 精准治血癌

目前血癌治疗一般可分为化疗、放射治疗、标靶治疗、骨髓或干细胞移植。 随着医学进步,近年免疫治疗(即以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迈向新里程,例如单克隆抗体、PDL-1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

CAR-T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需要从病人血液中提取T细胞作基因改造,让T细胞可辨认和消灭癌细胞。

其中CAR-T细胞治疗的原理是从病人血液中提取免疫系统的T细胞,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基因改造,在T细胞加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后输回病人体内,让T 细胞懂得辨认及消除癌细胞。 此治疗能够针对性地对付癌细胞,减低对正常细胞的影响,亦有助提升病人痊愈的机会。 若病人对传统治疗无效,可考虑此治疗。

现时,香港的CAR-T细胞治疗主要应用于治疗淋巴癌及白血病,暂未用于治疗骨髓瘤。 近年内地及美国等地已陆续有应用于治疗骨髓瘤的研究,初步疗效正面,冀为骨髓瘤病人带来治疗选择。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