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有什么讲究

2023-05-11 16:37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父不进子房”的规矩。但是在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话,十个人当中至少有九个人都不知道,在“父不进子房”的后面,还有“官不入民宅”的说法。

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

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

所谓距离产生美,这不仅仅是用来形容朋友和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父子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家族当中,孩子从懂事开始,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需要独立自主,即使是僱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父母也很少亲自动手。

“父不进子房”,首先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自主权的,比如屋内如何摆放,平时作息怎么安排,日常饮食自由等,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早早就有自己的想法,往往也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便是不干预孩子的隐私,这其中不仅包括孩子的想法,也包括孩子的交友等,孩子有自己年龄段的圈子,古代的父母大多不会去干预,甚至还会主动结交一些孩子的朋友,这点在很多现代大家族当中也经常出现,除非孩子出现了不可处理的事情,一般父母是不会插手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早早地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所谓“官不入民宅”,一方面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平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普通的大众所考虑,古代的阶级制度十分森严,官员在地区有着绝对的权力,在很多事情上,官员的威慑力要比皇帝更大。

所以古人会将县令称为父母官,这代表古代的官员需要像父母一样对百姓负责,同时也代表官员教训平民,就和父母教训孩子一样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会给平民带来非常大的压迫,那么这和官不入民宅有什么关联呢?

试想一下,当县官来到你家里的时候,你会怎样招待他呢?一定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可是古代平民的生活并不像现代一样宽裕,很多家庭就连基本的温饱也十分紧张,如果这样招待一次县令,一定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此饿死。

其次,官员突然来到一个平民家里,会让平民多想,例如一个警察突然来到你的家里,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想:我是不是犯法了。

对于一些抗压能力差或者精神压力很大的人来说,这样的出现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所以古代会讲究官不入民宅,其实就是为了不打扰他们原本十分安逸的生活。

通过这两句俗语可以看得出来,在任何地方都要讲究一个“距离感”,距离不仅可以产生美,也可以让人有更好的发展,例如父子之间,古代的父亲如果想要见儿子,一般都是将儿子叫到自己的卧室或者家里的客厅,说完之后就会让儿子回到自己的房间。

同理,古代县官如果有事要找一个平民,也会将平民叫到县衙,即使是私事,也会将地点约在别的地方,而不是去对方的家里,从这点来看,古代人是十分尊重对方的隐私,即使是好友之间,也不会贸然前去对方的家里。

推荐阅读:

谯周误国,历史上的谯周是好人还是坏人

古代妃子来了例假怎么办,程姬之疾是什么意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