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误国,历史上的谯周是好人还是坏人

2023-05-11 16:39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评价一个人才的时候经常会被用上。而这么一位识时务的人才,并非一定是能够出人头地,为君所喜的,无论这个君,是明君,亦或是昏君。因为,识时务,有时候并非就是好事。为何这样说呢?今天就来说说三国时识时务却不得重用的人才--谯周。

谯周

谯周

早年谯周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出生于益州的谯周,自然在长大后,接受到了蜀汉朝廷的征辟,当时,刘备早就去世,蜀汉大权托孤于诸葛亮,也就是说,是诸葛亮,看上了谯周的才能。

有趣的是,谯周在此之前,始终不理睬益州郡县对他的征召,只是废寝忘食的在家中诵读典籍,谯周家中的产业没有人打理,原本稍微殷富的家变得贫穷了起来。直到谯周接受诸葛亮的征辟,才算是缓解了些窘迫。出仕之后,谯周没有什么令人交口称赞的功绩,因为,这个识时务者,屡屡劝说皇帝刘禅,不要再对魏国用兵;甚至说,在后来邓艾打到成都城下,便是谯周力劝刘禅,向邓艾投降的。这样的谯周,很容易被那些所谓的忠臣误认为奸臣,不讨伐魏国,如何实现复兴汉室的大志?于是,谯周便被刘禅支开,做一个涉及不到权力中心的官员去了。

不仅如此,针对姜维的北伐战争,谯周还写下了一篇令后世人褒贬不一的文章《仇国论》,文章大意便是,治理大国和小国的道法。姜维主张的以武克国,用武力侵占别人的土地,借此削弱魏国和吴国的实力,复兴汉室;而谯周认为,蜀国国力太弱,讨伐别的国家,无异于徒劳无益,不但不能削弱别的国家的实力,反过来削弱了自己的国力。这便是:“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大意便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人民的疾苦,壮大自己的国力,使人们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成为大国,振兴汉室。

也就是这篇《仇国论》,违背了一贯以来儒家所提倡的忠君思想,儒家学者认为,这是为投降主义作掩护,因此,谯周在蜀汉,一直不得重用。

从现代的角度,谯周的立场,是站在百姓这边的;而当权者,自然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百姓的利益。

关于谯周,有很多的轶事典故,大体是说,谯周拥有预言的能力。蜀汉灭亡后,一部分蜀汉大臣被迁到洛阳任职,谯周便在其中。而因为病重,谯周停步于汉中便难以前进,有官员从洛阳而来时,特意看望了谯周,当时谯周因为重病,有些语言障碍,只是用笔写下了“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是指司马,月酉是指八月份,这个官员理解为司马到八月便没了,而到了八月份,晋文王司马昭果然去世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是谯周的门下,谯周临终对他说过:“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去世,我已经年过七十,也命不久矣,今后恐怕不会再见到了。”谯周果然在七十岁时去世,陈寿认为,谯周是预测到了自己的寿命,才假借古人的寿命为自己开脱的。

谯周的一生或许有些神秘,由天知命,信则有,不信则有罢了。

推荐阅读:

古代怎样治梅毒?圣手29宗病例靠“以毒攻毒”医好28宗

强悍的湘军终究被清政府瓦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