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质思想活跃,竟然比西方早了300年?

2023-05-23 16:40

西方地质科学的形成,A.G.Werner的水成论的提出(1787),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的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特别是在明朝(1368-1644)这个时期,水成论思想最为活跃。

吕坤是明代学者。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要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还得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找。

有人问他,世界最怎样开辟出来的时候,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人在一个大盆里装满了混有泥沙的水,再投进去几小块瓦砾和一些谷和豆,然后将它们搅浑,说这就是混沌未分即天和地尚处于原始状态时,要这些人过三天再来看结果。三天后,这些浑浊的水变清了,他说轻清上浮,这表示先出现了天;泥沙沉底,则象征着地的形成,那些瓦砾突兀,好似山岳;过了一些时候,谷豆生芽,水中还有小虫浮沉奔逐,说明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在最后。

吕坤所作的,可以看成是利用进行模似实验来表达他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显得很幼稚,但这毕竟是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去探求自然的秘密,需知这是在距今将近四百年以前。

吕坤的这种水成论观点,并非个人一时的奇想,而有它的渊源,类似的想法,在他以前已有人提出,今天发掘出来的可能还只是一小部分,但已能看出当时出现这些思想决非偶然的个人行为。

稍早于吕坤,于1531年考中进士的王文禄,在《海沂子》这部著作中提出,当原始的混饨物质燃起大火产生高热之后,天上降下大雨,洪水泛滥,接着有大风吹水形成泡沫,这些泡沫聚集沉淀形成大陆和岛屿,高耸在中央的是昆仑山和其他许多山岳,后来洪水退却,剩下的水聚成四海。对水落的原因也有解释,说是日晒之故”。

再早一点还有于1505年考中进士的陆深,他在《玉堂漫笔》这部著作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说大地是从原始物质中分离沉淀出来的,并以江河中沙洲的形成来证明“凡山阜皆从水中洗出”。

再早一点,生活在元朝末期和明朝初年的叶子奇,写成了一部《草木子》,其中有大地是从水中沉淀凝聚而成的观点,而且认为“士之刚者成石”,岩石是“水土震荡,日渐凝聚”逐渐由水中的沉积物演变而成的,所以水落石出后,便有了今日的山川形势。那些起伏的群山,看起来有如波浪之势,被作为水成的证明。

再往上追溯,宋朝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在给他的学生谈话时,已提出了地是混沌的状态物质经过水的沉淀作用形成的,而且也用群山起伏状如波涛,来作为这是水成的证据。他还注意到有些山上的岩石中包含有螺蚌壳,从螺蚌是水中的生物想到这些岩石原来是水下之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