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为何不选邺城而选洛阳?

2023-05-24 16:18

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变了五胡乱华后北方因胡汉矛盾而频繁陷入内乱的局面,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顺利的和汉族文化融合,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从当时的北魏都城平城的地理位置看,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初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把都城定在了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附近。这个地方虽然是汉地,实际上实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之处,算是中原王朝的北疆的地界。这里距离塞外鲜卑族各部族的发源地较近,又有很多北方的汉族门阀世家,所以拓跋珪在此立国能同时得到双方阵营的支援。但由于平城地理位置太靠北,也为北魏王朝治理中原带来很大的麻烦。

虽然迁都有如此多的必要性,但仍旧受到很多鲜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守旧派部落首领的反对。他们一方面是不愿意放弃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改为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抵制,甚至对汉族门阀集团有敌意,不愿意接受汉化生活。

而汉族门阀集团的官员则比较支持迁都,因为门阀集团的势力遍布关中、中原、河北、山东等地。如果北魏在这些地方建都,能够让汉族门阀集团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政治上占据先天的优势。

孝文帝拓跋宏本人志气极大,有着一统天下的抱负。他看不上邺城其主要原因便是邺城为曹魏首都,而曹魏只是篡夺汉室的三国割据政权之一。与祖上对曹操的崇拜不同,被冯太后养大的拓跋宏是严重汉化的鲜卑族皇帝。他有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思想,所以割据政权的皇帝地位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要成为堂堂正正一统华夏的皇帝。而洛阳在政治地位上则比邺城更有优势,它先后成为东周、东汉、西晋的首都,更有正朔的地位。迁都洛阳则代表北魏继承西晋的衣钵,能够合理合法地统一天下。

洛阳处于中原腹地,黄河以南,四周的交通非常方便。不但能通过水运和河北、山东进行连通,与关中长安也有武关和潼关两条路可走。在这个地方不但解决了困扰北魏多年的粮食给问题,还远离了北方边疆的战线,使得都城的稳固程度极高。对于即将展开对南朝的南征而言,洛阳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后勤补给支援,战线也大幅度缩短,这更有利于拓跋宏一统天下的计划。但这里也有个问题,那便是地理上远离北方少数民族故地,让鲜卑族和少数民族各部首领难以接受,更不可能让他们在洛阳继续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减少迁都洛阳的阻力,拓跋宏和皇叔任城王拓跋澄决定以南征的名义出兵,先把军队带到洛阳驻扎下来,再逼鲜卑贵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同意。在汉族门阀官僚李冲等人的支援下,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地在洛阳停下,并开始了一系列将南征转变成迁都的戏码。当时的鲜卑贵族既不想南征打仗,又不想迁都洛阳,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同意了拓跋宏迁都洛阳的政策。而迁都洛阳也为拓跋宏后来的汉化改革打开了缺口,为北魏国力再次腾飞奠定了基础,但也为后来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化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生最大的政治功绩,而迁都洛阳既是改革的开始,也是北魏国家的历史转折点。后世人总是说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实际上真正融合的正是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开始的。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解决了北方打底胡汉矛盾的深层次问题,使得西晋灭亡后导致北方陷入乱战局面的核心原因被解决了,这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和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拓跋宏的历史局限性让他选择了两晋时期流行的门阀政治方略,这便为后来北魏被灭国埋下重大隐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