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水车窑,非常震撼,没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制瓷工艺就这么精湛高超了。”李先生在在线展馆看到水车窑时惊叹道。日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通过在线和线下的方式举行,很多市民通过梅县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传播平台欣赏到3D藏品。
▲梅县博物馆展出的水车窑展品。 朱日晖摄
水车窑,以出土地梅县水车镇而命名,经鉴定年代定为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水车窑烧制的品种繁多,有碗、碟、杯(盏)、壶、鼎、灶、砚等类别,包括生活用瓷、文房用瓷、明器和祭祀器等。水车窑因其器体造型丰满、胎质坚硬厚实、釉色青莹温润而著称,极富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均有发现,是唐代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认为:“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
在梅县区博物馆展馆裹,一件件精美的水车窑安静地陈列,仿佛唐朝女子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世人的面前,美丽而神秘。梅县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建文告诉记者,目前收藏的水车窑大多为生活器具和文房用瓷,也有部分祭祀器。其中一件出土自唐墓,形如圆盘、下有八足的“青釉八兽足瓷砚”尤为独特,其形体硕大,造型厚实,作为“明器”实属罕见。
▲唐水车窑青釉八足兽瓷砚。
那么,水车窑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梅县水车、畲江就陆续发现一些瓷片,开垦农田时又发现一些墓砖,引起考古收藏爱好者的兴趣。1979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曾广亿到梅县征集文物,当地把收集的青瓷标本交给曾广亿。这些青瓷标本被其带回省博物馆,经初步鉴定为唐代文物,引起了省博物馆的重视。
同年,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上,泰国专家带来的九块中国外销瓷瓷片中,有两片精美的碗片竟与国内的许多窑口对不上,现场专家对此迷惑不已。而这两片碗片也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古陶瓷学泰斗冯先铭先生的脑海中。
1982年冬,应广东省博物馆邀请,冯先铭先生来到梅县考古。在梅县水车镇瓦坑口古窑址现场,一件件精美的瓷片被发掘出来。冯先铭先生将出土的瓷片与泰国专家带回来的两块碗片进行比对,竟然相差无几。至此,谜团终于解开。
冯先铭先生综合梅县畲江镇唐墓出土的青瓷器物和唐代古窑址的考古发现,把古窑址命名为梅县水车窑。欣喜之余,他把梅县水车窑录入了《中国陶瓷史》,从此中国陶瓷历史上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梅县水车窑。
文/危健峰 朱日晖 图/梅县博物馆(除署名外)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