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7万元受训生气收场,健美比赛课程学员“中埋伏”

2023-08-30 10:13

香港对健身业一直未有强力监管,针对健美比赛的不良营销亦见猖狂。有苦主控诉,在一间健身中心被游说签订逾7万元的健美比赛训练课程,对方声称会作出训练及饮食指导,更会派人在比赛当日提供支援,无奈训练期间教练离职,新教练没有比赛经验,教学水平差强人意,更缺席比赛。有业内人士指,本地健美成风,坊间健身中心也由过去主力推销一对一健身课程,转售比赛课程。然而,新趋势下不乏只有几次比赛经验的新人自立门户,导致课程参差不齐。有专家认为,除了官方加强规管,消费者购买课程前也要审慎考虑,以免得不偿失。

本地健身业一直未有强力监管,市场上有不少健美比赛的不良营销。

▲本地健身业一直未有强力监管,市场上有不少健美比赛的不良营销。

陈先生于前年11月到涉事健身中心试堂并购买会籍,及至去年9月在教练及健身中心老板游说下,签订了一份总共117堂、价值7.02万元的健美比赛课程合约,“老板形容这是‘比赛Plan(计划)’,过程会不断给予备赛建议,并安排教练带我出赛。”他忆述,当时教练推荐他参加比赛,而“比赛Plan”按传统健美、古典健美及健体3个项目分级,价钱由4万至12万不等。

然而,一直为陈先生提供指导的教练在今年2月离职,中心遂为他安排新教练,上课体验却差强人意,“新教练没有比赛经验,只能提供健身动作及饮食的基本建议。”他举例,减脂一般需时3至6个月,原有教练离职前为他度身制定了比赛前“修身期”的饮食餐单,要准确按餐单量度及吸收指定份量的碳水化合物,教练会按情况作出微调,惟新教练完全没有相关概念,“也不懂哪个部位的肌肉需要加强操练。”

有苦主联合在网上撰长文,痛斥健身中心服务质素欠佳。

▲有苦主联合在网上撰长文,痛斥健身中心服务质素欠佳。

陈先生向健身中心投诉,无奈老板采取“冷处理”手段,只是偶尔吁他“不要太紧张”,并没有正视问题,他逼于无奈向原有教练求助,“已经‘洗湿了头’,无理由因为教练问题不继续比赛。”直至5月比赛日,原有教练以个人身份带领他出赛并作现场指导,而健身中心却没有派人到场为他支援,令他决心向消委会投诉。

投诉惨遭“冷处理”

有曾独自参加比赛、其后跟随教练锻炼的健美运动员分享,自行训练或会因为主观感受而影响训练效果,举例他起初在网上观摩其他人的比赛片段后便参赛,作出很多错误决定,“当时觉得自己减脂慢,卤莽地不断减低食量,减至接近断食。”他直言,在健身室也受到其他学员影响,“见人减我又减,人家不吃碳水化合物、做多个小时器械,我又跟住做。”然而,盲目跟随未能取得好成绩。及后,他正式接受健美教练指导,才明白所有饮食也要控制得宜,而比赛当日何时停止饮水、补充糖分,也会直接影响选手在台上表现。在其角度,“比赛Plan”与其他课程差别不大,认为只是健身中心吹嘘的销售技巧。

记者佯装顾客向另一健身中心问价,30节备赛课程索价1.9万元。

▲记者佯装顾客向另一健身中心问价,30节备赛课程索价1.9万元。

据了解,坊间越来越多健身中心推销备赛的一条龙服务,价钱较常规课程昂贵约20%至30%。记者佯装顾客,向一间私人健身中心查询,负责人指,一般课程会以每10堂递增的形式售卖,主要涉及体态训练和饮食指导;而备赛课程需要一次性购买30堂,除了健身指导外,亦会为学员度身订造饮食清单、每周检查身体状态,以及教授比赛姿势。价钱方面,普通课程每周2至3堂,若3个月持续上课,约需2.2万元;备赛课程需要密集式训练,每周需上5堂,3个月持续上约需花费3.8万元。

备赛课程需一次性买30堂

曾经赢下健美比赛双亚军、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AASFP)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陈嘉欣指,健身比赛的准备时间因人而异,有机会由半年至两年时间不等。她指,教练的角色相当重要,除了日常训练,比赛当日要为参赛学员涂上油彩,也要在学员上台之前重复检视其展示动作,“协助学员利用橡筋带、哑铃等增加肌肉的膨胀感及充血感,确保选手以最佳的状态比赛。”陈嘉欣坦言,如果教练本身缺乏比赛经验,不能教导学生上台的技巧,“难以达成夺奖的目标。”

教练在准备健美比赛过程担当重要角色。

▲教练在准备健美比赛过程担当重要角色。

香港健美及运动体适能总会秘书长王晓山(Rex)指,健身教练是否具有相关资历教授比赛,一切取决于该教练有否参与比赛的经验及其比赛名次。他留意到,以往健身中心会主力推广一对一的私人教练训练课程,如今部分中心会巧立名目,借“比赛”之名吸引学员报读私教班。惟他指,坊间不乏参赛经验尚浅的教练自立门户“收徒弟”,“当教练缺乏经验,当然会令备赛的学员有‘受骗’的感觉。”

专家:监管规管有难度

消费者委员会由2018年至2023年7月期间,共接获4406宗有关健身中心的投诉个案。对于健身中心及教练的监管,香港健身Guide调查组主席邱益忠认为,上述个案离不开兑现承诺存有落差,惟站在健身中心立场,也无法预计教练会因个人理由中途辞职。他认为,情况是双向的,也有学员会因为追随教练,在教练离职后向健身中心申请退款,甚或即时中断课堂,变相健身中心也要承受同等风险。

“健身中心”因应疫情下要监管各类型处所才有官方定义。

▲“健身中心”因应疫情下要监管各类型处所才有官方定义。

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行政总监黄永森博士指,由于疫下要监管各类型处所,“健身中心”因而产生官方定义,涵盖健身室、瑜伽中心、舞蹈室等,“当时有健身室群组,第599F章才定义何谓‘健身中心’。”他指,由于“健身中心”的用途广泛,现时政府未有对行业及教练制定监管条例,规管也有难度。

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切勿因免费或优惠价试堂吸引而签订合约,在选购预缴产品或服务套票前,宜先考虑实际需要,并留意退款的相关条款;消费者亦应妥善保存所有报价单、合约或收据等相关纪录,有助日后出现争拗时提供佐证。

健身潮年轻化 ,比赛开设学生组别

有业内人士指,近年健身的年轻人渐多,更有健美比赛专门开设学生组别。

香港健身Guide调查组主席邱益忠指,近年不少18至24岁的年轻人加入健身行列,而24小时营业的健身中心,更由2018年的不足10间,大幅增至现时逾180间,“健身中心收费便宜,并非十分遥不可及的消费,不少学生也愿意为自己的体态和社交付出金钱。”他指,过去本地只有2至3个大型健美比赛,至今演变成超过10个比赛,“香港健美文化越来越强。”

早于8年前,本地已有中学增设“健身学会”,由老师带领同学操练。

▲早于8年前,本地已有中学增设“健身学会”,由老师带领同学操练。

今年第二度举办的全港中学及大专联校健体比赛,其创办人陈狄生指,今年报名人数为去年的两倍,当中70%参加者为16至24岁运动员,而中学生健儿的水平更是远超想像。据了解,港大、城大及教大等大专院校也有开办“健体学会”。有大学生分享,以往因为身形瘦削感到焦虑,更是社交媒体上的“透明人”,不敢上载自拍照,“每次见到朋辈自拍也会羡慕,同时自愧不如。”后来升读大学,他决心操练并加入学会,现时不时收到同辈称讚,也会在网上分享训练成果,“健身令我更有自信,整个人截然不同。”

训练时偷拍学员 ,未经同意上载作个人宣传 

有苦主在同一健身中心被教练偷拍,并上载至网站作其个人宣传。

有女学员被同一健身中心的教练偷拍,并放上拍卖网站作个人传销。

▲有女学员被同一健身中心的教练偷拍,并放上拍卖网站作个人传销。

黄小姐分享,其教练于今年2月离职,但中心安排的新教练态度欠奉,“教练上课时很‘迷茫’,若原先计划使用的机械有他人使用,会和我一同空等不知所措。”她坦言,经投诉后转过3至4位教练仍不似预期,加上中心向她作出传销,多项因素已令她萌生去意。及后,该教练在上课时偷拍她和其他学员的照片,在未得到她们同意下上载至拍卖平台,用作宣传其个人健身课程,各人的容貌更是清晰可见。她发现,涉事中心有其他教练也用相同手法宣传,无奈向健身中心投诉后,相关帖文被秒速删除,中心声称已解僱涉事教练,而且事件是教练的个人操守问题,与中心无关。

由于香港没有肖像权,个人的肖像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身兼律师的立法会议员江玉欢指,高等法院曾有相关案例列明,倘若相片只是展出了个人样貌,而没有列明相中人的名字及个人资料,未必属于个人资料。然而,她认为,如果拍摄本意在于记录,后来相片却用来卖广告宣传,相关做法有机会违反《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第3原则(个人资料的使用)。她坦言,若然设身处地必定会作出投诉,希望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正视个案,“若然去健身、美容,甚或整容期间被拍照并公开,对消费者完全没有保障。”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