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400年,孔子墓未遭太大损坏

2023-09-19 11:44

在封建时期,中国的丧葬方式主要为土葬,并根据身分地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土葬形式,土葬的优势在于能够保存埋葬点供后人祭拜,而土葬的劣势在于容易被破坏,不仅容易被人为破坏,也容易被自然环境所破坏。不过在众多的墓地中,也有一些特例,孔子墓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孔子墓地距今已经2400多年,但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坏,还呈现出“乌鸦不栖,蛇鼠不侵”的现象,难道是孔子的在天之灵,在冥冥中保护着自己的墓地吗?

在孔子死后,孔子的众多弟子开始为孔子的准备后事,可大家却对孔子的墓地产生了大量的争论,不知道该将孔子的墓地选在哪里,这时,一锤定音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子贡。子贡力排众议,明确提出要将孔子安葬在山东的曲阜,为何子贡会这样选择呢?他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百年是“落叶归根”,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虽然孔子在成年后周游列国,很少回到家乡,可在死后自然需要埋葬在自己的家乡。而第二个理由则是曲阜同样是黄帝的故乡,如果将孔子埋葬在那里,说不定日后儒学可以兴盛起来,于是孔子就埋葬在了曲阜。

那么孔子的墓地为何能够“乌鸦不栖,蛇鼠不侵”呢,去过曲阜的人都知道,孔子的墓地被称作孔林,说它是一个大型的园林景观也不为过。

只不过在孔子刚去世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积蓄,别说是园林了,就连墓地都是在地上挖了一个坑而已。按道理来说这种简单处理的墓地很容易“消失”,即使没有人盗墓或者破坏,自然环境的磨损、动物的触碰,都可以摧毁这种墓地。

可孔子的墓地却保护的很好,因为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为他守墓长达三年时间,在这三年中不仅一直有人看护墓地,还经常有人进行加固。

正因如此,在孔子墓地才会出现“乌鸦不栖,蛇鼠不侵”的情况,它们是被众多弟子的气势赶走的。不过这些弟子只能保护一时,当他们离开后,孔子的墓地该如何保护呢?这就要感谢董仲舒了。

公元前137年,中国的文化体系出现了重大变革,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汉朝乃至西域地区开始大面积的流行,孔子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孔子的墓地也正式由国家接手,仅仅汉朝时期,孔子墓地便经历了多次修整,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孔子墓地经历了一次大升级,由原本的墓地变成了后世所熟知的孔林,在经过后世的不断扩建和完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了2万平方米。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建筑物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家里出现昆虫和小动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树木茂盛的地方,蛇鼠自然也不会少。可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相生相克,有些植物便存在驱赶动物的功效。

去过孔林的人一定会发现,虽然孔林中有不少鸟类栖息,但从未看到过乌鸦出现,这是因为孔林当中种植的树木会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会让乌鸦产生不适感,因此乌鸦便会远离这片区域。

同理,为了驱赶蛇鼠,孔林在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硫磺,这些硫磺的味道让蛇鼠都不想靠近孔林,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孔林一直在受到维护和保护。

以清朝时期为例,仅仅在康熙时期,孔林就受到多次扩建和维护,而到了雍正时期,孔林也被安排了大量的人手进行看护和和清理。在清朝灭亡后,孔林虽然曾短暂陷入无人看护的状态,变得杂草丛生,可在1949年后,孔家后人和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