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舞,标志性道具为竹马,用竹篾扎成,全身糊纸缝布,造型如真马,形体高大,身中央留空,供舞者在内操纵。“通常小型表演是出动两匹马,由竹马郎(多为‘将军’)和伴马郎(多为‘副将’)操纵,大型表演曾出动过八匹马。”五华竹马舞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爱青介绍,五华竹马舞的道具除竹马外,还有虚拟的舆车,造型逼真的鸡、鸭、鹅、鱼、羊、兔等灯饰道具,以及幌伞、彩扇等。
丑公丑婆舞扇花,马郎穿袍骑竹马,侍女紧跟撑幌伞,新娘摇扇坐推车,鸡鸭鱼鹅头上戴,翩翩妹子手撑遮(即“伞”)。这是五华竹马舞表演时的经典场景。在表演中,竹马郎、竹马娘、丑公、丑婆、推车手、幌伞女、唢吶手、礼品女、妹子等众多不同身份的角色缺一不可。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这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舞动起来,人“骑”骏马,“马”走、“车”行、“扇”舞、“伞”转,载歌载舞,营造一派欢乐气氛。张东明说,竹马舞的队伍参与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数人。
五华竹马舞的表演有一个传统模式,就是仿真一队或迎亲或回娘家的队伍,在路途中通过所见所闻发表感悟。表演时,一般伴奏的唢吶、锣鼓先起,踩着伴奏,丑公和丑婆牵两匹竹马上场,竹马上场后难免左奔右突、不听使唤,丑公和丑婆便故作追马、勒马、控马状,控制好竹马后,竹马娘在舆车夫和幌伞女的护送下缓缓上场,后面的礼品女、妹子也相继登场,大家先列队圆场,再八字交叉穿场,边行边舞,丑公和丑婆则负责搞怪。舞至某特定队形,队伍不再行进,转而原地踏步舞蹈,边舞边唱。根据曲目内容,由丑公、丑婆或竹马娘或竹马郎领唱,妹子适时和唱(亦有“妹子独唱全场”)的方式演唱,每唱完一个唱段,大家再穿插行进,然后再进入另一唱段,依次循环,直至曲毕。
五华竹马舞的唱腔曲谱别具一格,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对白用客家方言,主要用笛子和唢吶领奏,二胡、高胡、扬琴、三弦、击乐、锣鼓、大锣、大钹等伴奏,曲调优美,热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