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营协作,基层可选在家离世,社工倡社区临终服务恒常化

2023-10-19 09:34

疫情期间多了末期病者选择“在家离世”,不过“在家离世”并不普及,以每年逾5万人死亡计,过去4年仅得数百个案,更集中在经济能力较充裕的中产或以上家庭,分析指与当事人家居是否合适、有否足够照顾者,以及上门应诊医生不足有关。然而未来香港人口老化加剧,社福及医学界建议,当局推动在家离世,将社区在家临终照顾纳入恒常服务,并透过公私营协作,加强社区医生为末期病者诊治,可望纾缓未来公立医院急症室和病床压力。有学者指,要做到在家离世须配合不同因素,但重要是病者可以有尊严地为人生终章做出选择。 

“在家离世”让病者在家人的照顾和陪伴下,在寓所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家离世”让病者在家人的照顾和陪伴下,在寓所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现行法例容许“在家离世”,病者须经医生评估病情为末期或不可逆转,如末期癌症、器官衰竭,和末期认知障碍症患者等。若病者在临终期间由注册西医看诊,医生可签署死因医学证明书;若病者未被评定为末期病患,便须西医每隔14日为其看诊作跟进,并在病者离世后24小时内,由医生上门签发死因医学证明书,可豁免医学解剖。身兼香港老年学会会长的老人科专科医生梁万福指,末期癌症及器官衰竭患者较多选择在家离世,因他们于疾病后期为频繁进出医院而困扰,盼离开冰冷的病房,与家人多见面,亦可在具安全感的家园走完最后一程。

3年疫境 公众多关注“在家离世”

医疗社企“老友宅医”于过去4年共处理450多宗在家离世个案,其联合创办人黄卓轩指,于本港“在家离世”仍是新概念,但过去3年新冠疫情下,公立医院限制甚至禁止探病,期间不少末期病者孤身离世,亦有不少病者不愿入院,促使公众关注“在家离世”。

疫情期间,公立医院禁止探病,有更多末期病者选择“在家离世”。

▲疫情期间,公立医院禁止探病,有更多末期病者选择“在家离世”。

该机构去年共处理197宗在家离世个案,是2021年全年86宗的1倍多,今年亦已处理128宗个案,反映市民的接受及认知度有所提升。黄指,近月仍收到不少查询,当中逾10%的查询,最终使用其团队服务。他指,团队会评估病者情况及其家居环境是否合适,定期安排医生、护士及照顾员上门探访及跟进,上门应诊和家居照顾服务费用介乎1万至3万元。他透露,已处理个案中,一半来自中产家庭,其馀30%是富裕家庭,馀下是基层及公屋住户。另一殡仪社企“毋忘爱”亦于2017年推出在家离世服务,共处理60宗个案,现时仍跟进7宗个案。

在2020年及2021年,本港每年死亡逾5万人,去年更增至6.2万人,是60年来新高。当中绝大部分于医院死亡,小部分是意外或突然死亡,而自然死亡个案每年仅数百宗,其中选择在家离世的不多,当局暂无相关数据。有上门诊症和签发死因医学证明书的注册西医冯医生指,市民容易误解有人在家辞世后,寓所会成为凶宅,为免其他住客不安,殡仪业者多于凌晨以轮椅“低调”舁送遗体,并为死者换上日常衣服、戴太阳眼镜和帽子,恍如平日外出;“灵车”则采用黑色七人车,一般停于停车场或大厦出入口附近,工人会抱遗体上车及绑安全带,然后送往殡仪馆的殓房。

西医索天价  每次出诊5000港元

安宁服务社工梁梓敦指,有市民亦自行联络西医及殡仪公司协助,但过程复杂及费用昂贵,曾有西医索价每次出诊费5000港元,令病者却步。他曾向其他西医了解,对方指外诊一次需2至3小时,期间可为数十位病人诊症,收入亦不止5000港元,故收费不算高昂。他指,半世纪前,本港市民多数在家离世,其后医疗改善,市民急病送院后在医院辞世,至今在家离世反成少数,而内地、日本及台湾仍有末期病者在家离世的风气。

医学界指,病者寓所能否容纳医疗病床、抽痰机等设施也是关键。

▲医学界指,病者寓所能否容纳医疗病床、抽痰机等设施也是关键。

市民选择在家离世的困难,还包括寓所能否容纳医疗病床、抽痰机等设施,及有否足够的照顾者。毋忘爱总干事杨美蓉指,末期病者需全天候24小时的照顾,不能靠一人之力,认为最起码有2位照顾者,“最理想是3位轮替。”冯医生亦指,家人及外佣于“更换尿片及喂食”等照顾上应付裕如,但在医疗照顾如护理伤口、吊盐水及打糖尿针等,甚至面对病情恶化出现剧痛不适等,都会构成压力。

人口老化加剧  可纾缓公院压力

本港人口老化日趋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预期将由2022年的20.8%,上升至2028的25.3%,甚至2069年的35.1%。梁梓敦指,在家离世可望纾缓未来公立医院急症室及病床压力,建议将社区在家临终照顾服务恒常化,并为长期病者提供社区医疗支援,定期监察健康状况,减少送院,亦可支援选择在家离世病者。

梁万福则关注,医疗人手不足恐窒碍在家离世的普及,因普遍市民于公立医院看病,但公立医院人手不足,医生不能外出为选择在家离世的病者应诊和证实死亡。他建议,以公私营协作的方式,由公立医院专科医生支援前线社区家庭医生,协助社区医生跟进基层病者,包括为选择在家离世病者上门诊症及证实死亡,由医管局向社区医生购买相关服务,选择在家离世的基层市民长远可望增加。他也提到,需正视未来殡仪馆的殓房是否足够。

梁万福医生建议,推行“公私营协作”,解决公立医院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

▲梁万福医生建议,推行“公私营协作”,解决公立医院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系主任周燕雯教授指,据香港大学于2021年一项关于社区安宁服务的调查,于1500名受访者中,有29.5%受访者表达在家离世的意愿,数字反映在医院离世仍是主流。她强调,即使或因客观因素未能满足病者在家离世的意愿,但最重要是让末期病者能够选择死亡方式。黄卓轩亦指,曾有信奉佛教的病者在家离世,生前除获家人悉心照顾,临终时亦有家人围在床边,进行佛教“助念”仪式诵经,圆满病者遗愿。

盼伴病人度弥留最后时光  家属倡加强推广

让患末期病的至亲,于人生最后岁月留在家中,在家人照顾下离世,是不少市民的心愿。然而,曾有市民打算从医院接至亲回家前,至亲病情突然恶化离世,亦有市民因不知道可以安排家属在家离世,未能满足至亲愿望而感到愧疚,盼当局加强推广,让市民多一个选择。

有学者指,在家离世需配合不同因素,但重要是病者能有选择人生终章的权利。

▲有学者指,在家离世需配合不同因素,但重要是病者能有选择人生终章的权利。

有安宁社工透露,疫情期间曾有患末期肺癌的老翁,担心染疫拒绝到公立医院,直至病情恶化才入院,惟住院后被绑在床上,大小二便都撒在尿片,令他感到没有尊严,盼回家终老。他续指,子女担心老翁回家后病情恶化未有遵从,但其后老翁身体机能及精神渐差,仍一再强调在家离世的意愿,家人终决定接他回家,可惜被医院以病者虚弱为由阻止。其子女其后找到提供在家离世服务的团体协助,可是在出院前数天,老翁病情恶化身故,家人忆述赶抵医院时,只见到老父冰冷的尸首,后悔未有认真考虑父亲提及在家离世的想法,留下终生遗憾。

另一名安宁社工指,病者若有意在家离世,需预先向家人表达,并了解家人意愿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后便可进行多项准备工作,包括安放医疗用病床等设备,举例曾有居于公屋的病者获家人腾出客厅安放病床,安顿病者休养,均需家人配合。

有市民表示,当局于在家离世的推广不足,她近年陪伴患末期肺癌的母亲到公立医院覆诊,但医务社工从未提及,直至她从朋友间得悉才告知母亲。她忆述,母亲盼在熟悉的家中度过最后日子,欣然接受在家离世的建议。

让病者及家属有选择权

她联络相关社企协助,将母亲接回家照顾3星期,最终其母于去年底离世。她指,当时医护已预告母亲于后期会出现严重痛症,但她听到母亲喊痛时仍报警送院,最后其母于医院辞世,她曾为此自责。其后医护劝解指,她已圆了母亲在离世前回家及由家人照顾的意愿才释怀,但希望当局加强推广,让病者及家属有选择权。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