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陕东”概念消失

2023-11-06 15:09

中国的行政区划包括34个省级单位,其中有23个省份的命名与地理、人文联系紧密相关。例如,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名字常常反映出它们在地理和文化上的联系,东有东,南有南,西有西,北有北。然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陕西有,但却没有陕东呢?

要解开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两个与省份命名规则相关的小知识。以东南西北方位命名的省份有两种规律。一种是以江河、湖海、山等地理事物作为省份名称的第一个字,例如山东、河南、湖北、海南、江西等,这些省份的名称的第一个字都对应着具体的地理事物。然而,有一些省份的名称的第一个字并不是地理事物的名字,例如广东、广西、云南,还有陕西。虽然这些省份的名称第一个字不是具体的地理事物,但陕西的“陕”源自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即“周召分陕”。

西周建立初期,周公旦和邵公室商议,决定将领土划分,各自分管不同地区。他们选择了一个名叫陕原的小地方作为分界线,然后在陕原竖立了一根石柱,以此划分东西领土。

史书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少公主之。” 这意味着周公旦负责管理陕源东边的新开发区域,建都于洛邑,即洛阳,而少公则留在镐京,即西安,巩固原有领土。这就是“周召分陕”的典故。因此,陕西的“陕”指的是陕源,而陕源如今隶属于河南省,位于三门峡陕县的境内。

那么,为什么后来只有陕西而没有陕东呢?实际上,在周召分陕划分之初,陕东的概念确实存在。邵公治理的关中平原就是陕西,而周公治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就是陕东。然而,这种东西之分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界限。随着诸侯国向外扩张,陕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可开垦的土地非常广阔,整个华北平原都可以被划归陕东。

到了公元前770年以后,即春秋时期,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上百个诸侯国,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化、习俗差异巨大。这使得陕东的概念无法涵盖如此广阔的地理区域,各诸侯国开始为自己的领地单独命名,陕东的概念逐渐被遗忘。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陕西和陕东归于一统,东西之分的意义完全丧失,陕西和陕东的概念也随之消失。

北宋时期,朝廷将全国划分为15路,西部以陕州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陕西路,而因范围过于广阔,东部无法设置陕东路,只能细分为京东路和京西路等区划。从此以后,形成了陕西而无陕东的格局,延续至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