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畔建筑博物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

2023-05-25 15:36

位于惠州大亚湾澳头镇的妈庙村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保存了不少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从渔家石头屋、清代内陆客家围屋到民国碉楼,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被誉为“大亚湾畔的建筑博物馆”,也曾被当地村民称为“小香港”。 

百年老式骑楼被修复,变身成为“惠州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

▲百年老式骑楼被修复,变身成为“惠州大亚湾区当代油画院”。

数百年来,与海为邻的妈庙村先人,凭着冒险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盛极一时的妈庙盐业,也在海外闯荡后衣锦还乡,建起风格各异的碉楼。现今,当地大力传承、保护和挖掘妈庙村古建筑文化,计划将妈庙村打造成历史文旅示范村。

从惠州市区驱车南下,一个小时便能抵达妈庙村。穿过熙来攘往的乡村集市后,沿着村道越往裹走越宁静。俯瞰妈庙村,它处于现代高楼大厦“包围”中,也被南面的小溪与北面宽几十米的河流环抱着,村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村道纵横交叉,古建筑错落有致,在闹市中独处一方幽静,不仅显得和谐统一,也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妈庙村裹最古老的“四和堂”石屋。

▲妈庙村裹最古老的“四和堂”石屋。

漫步村中,街巷间行人寥寥,偶尔听到村道两侧房屋裹传来的闲聊声。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记者来到村裹最古老的“四和堂”石屋前。因长久无人居住,屋顶被藤蔓缠绕,屋内长满浓密的杂草,越发显得古朴,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宽敞大气。村民相传,300多年前,福建李氏家族南迁于此,捕鱼为生,为抵御海风而兴建石屋,后在精心保护下,才得以保存。

“李竹林堂”三角造型,浮雕设计精致。

▲“李竹林堂”三角造型,浮雕设计精致。

充满罗马建筑风格的“李竹林堂”。

▲充满罗马建筑风格的“李竹林堂”。

拐进村道的狭巷,便可看到洋气的碉楼“李竹林堂”,该楼高两层,一楼立有四根罗马式圆柱,二楼骑楼过道正侧三面共设有七个拱形孔门。屋顶上大大的“李”字格外显眼,下方是“竹林堂”三字,周边的浮雕设计精致,屋顶左侧落款处“民国 廿二年秋月建”依稀可见。目前,整栋建筑已经破败,但当年的气派、豪华之感仍扑面而来。73岁的村民李渊明告诉记者,“李竹林堂”是当时村裹的聚会场所,供外地闯荡返乡的村民交流、活动。

村裹体量最大的碉楼:存卢楼。

▲村裹体量最大的碉楼:存卢楼。

村中体量最大的碉楼为“存卢楼”,该楼由两座风格各异的三层建筑组成,右侧为传统客家式的三层碉楼,左侧为西式的三层洋楼,采用进口钢筋和罗马式圆柱修建,每层建有走廊、设有浴室,楼顶上还有穹顶式的休闲亭。“曾听村中百岁老人说,该楼建于1931年。”70岁的村民蔡广通说,据传屋主当年还曾雇请水夫取水至楼顶的水池中,再流经各浴室。

“李番鬼英”碉楼。

▲“李番鬼英”碉楼。

沿着巷子往深处走,一栋四层高的碉楼出现在眼前,楼体外的“李番鬼英”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李英曾在美国闯荡,每当外国人欺压华人时,就挺身而出与之争斗,华人纷纷称其为“番(反)鬼”,其孙李文协为纪念他特意而作。如今,许多房屋主人远在他乡,碉楼大多无人居住,只能任由斑驳的墙体诉说昔日的辉煌与故事,所幸建筑群整体架构基本保留。

文/杨锦强 图/王小虎 吴锦鹏 通讯员 周婷婷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