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渔盐之利辉煌一时,当地人称为“小香港”

2023-05-25 15:35

古时,妈庙村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待海水退去后,苏氏一族率先迁徙至此开基立业,随后何、李、吴、蔡、张等姓氏村民陆续来此安家、繁衍。

据《苏氏族谱》记载,明朝年间,苏氏祖公应启由福建漳州府绍安县迁徙到淡水墟,在妈庙岭顶头建房筑屋,后担心海水涨潮而退出。“二世祖壮年有远见之明,视渔盐之属易成斯乐土之迁,立志故复移居妈庙岭顶头开基创业。”

苏氏宗祠:近擒石虎,远握银瓶。

苏氏宗祠:近擒石虎,远握银瓶。

至苏氏五世(清代中期),随着海上捕鱼人口的增加,开始向外迁徙分支。苏氏祠堂的门口对联“近擒石虎,远握银瓶”,也展现出苏氏家族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史料记载,自古以来,大亚湾澳头的海盐和渔业十分发达,妈庙村有许多盐仓,村民们靠经营盐业打造了富甲一方的村落。《惠州市志》记载,在宋代,归善县(惠阳)境内已有盐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澳头、稔山等地。

 “祖上曾是渔民,听说以前村裹以渔业、盐业为生,因海上行船捕鱼得不到安全保障,村民逐渐转为陆上耙盐耕地。”蔡广通介绍,当时妈庙村的虎爪盐埠头有众多盐仓,还有造船坊,是附近一带的盐业集散地,商贾云集,带动了其它行业的产生和兴旺,因此盐埠头一带店铺林立。

常年海上行船捕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铸就了妈庙人敢于冒险拚搏的精神。

而盐仓、盐埠头的存在,不仅让妈庙村盛极一时,还拓宽了妈庙人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因渔业和盐业逐渐没落,自上世纪初开始,妈庙村许多年轻人纷纷乘坐三桅船到香港,再经香港到世界各地去闯荡谋生。

“当时很穷,大多数村民初中毕业后就前往香港、美国等地闯荡。”李渊明说。“以前香港生活好,村中大多数人很向往。爷爷作为船员,也将父亲几人带到香港生活。”蔡广通告诉记者,旧时的村民勇于冒险,好多人外出闯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在海外闯荡的村民衣锦还乡,盖起了碉楼,并为碉楼起了别有韵味的名字。“还是孩童时,村裹经常有香港客人,那时澳头公社和霞涌公社的外汇,我们村占二分之一。”蔡广通说,因为碉楼和有钱人多,妈庙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还有“金戒指多过黄鱼涌的门脚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