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洲湖畔启超故里,一塔凌云百代文兴

2023-06-01 16:44

“吾乡曰茶坑,距崖门十余里之一岛也。岛中一山,依山麓为村落,居民约五千,吾梁氏约三千,居山之东麓,自为一保。余、袁、聂等姓,分居环山之三面为二保,故吾乡总名亦称三保。”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曾如此描述故乡茶坑村。

1

▲梁启超故居外观。周华东摄

4

▲故居内的梁启超立像,形象肃穆。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5

▲故居内的梁启超先生专题展部分展品。受访者供图

8

▲梁启超故居内的怡堂书室。周华东摄

2

▲具有天津饮冰室风格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昔日宁静的茶坑村热闹非凡,各方来客络绎不绝。有的慕名而来参观故居,有的应邀参与学术研讨。这座银洲湖畔的南方小村建村数百载,产陈皮、出人杰,低调却具内涵。如今,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茶坑村,可谓声名远播。 

茶坑村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以南。著名作家巴金曾慕名到访茶坑村,形容这裹是“有山有塔的地方”,简单一笔写透此地形胜。

茶坑村背靠凤山建村,靠近西江、潭江及银洲湖“三水”交汇处,正是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之所在。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梁氏先祖到此,见此地有山有靠、“三水”交汇,土地肥沃,便定居此地开基立村。至今,梁姓仍是茶坑村第一大姓。记者走访茶坑村时看到,村裹仍保存衷玉梁公祠、有立梁公祠等祠堂,供奉着梁氏历代祖先。

对于“茶坑”之名如何得来,当地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是建村的梁氏先祖见附近山中有一个长满野茶树的坑,因而把村庄命名为“茶坑村”;另有一说是茶坑原名叫茶溪,村人认为“溪”大“坑”小,而凤山山高水长,水流狭窄,村名取得太大,恐影响子孙,因此后来便改名为茶坑。

生僻字裹有典故

凤山之巅,有塔凌云。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新会知县王命旋主建凌云塔。明朝万历年间《新会县志》收录王命璇的“塔记”记载,当年茶坑仍是海中一山。按照堪舆地理之说,会城“依山阻海,峰峦拥卫”“北枕圭(峰)山,屹然高峙”,但南面海中山势低矮,龙脉“青龙垂首”,气势不足。其中凤山为巽(八卦之一,方向为东南),为文峰,宜建塔以高补其不足,使“青龙昂首”。

凌云塔取楼阁式,可供登高赏景;“塔基正位东南”,以应“巽”位;“挺若鳌峰,峻突干宵,吞吐烟霞”“见龙楼王气祥光表裹辉映”,达到补山势不足的设想;镇苍海之上,高耸挺立,有导航引渡、指示津梁的标志性功能,并与县城、圭峰山构成中轴线。

凌云塔建成之后,几经废毁重修。1978年重修后,2006年9月新会当地再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葺。如今,凌云塔已是新会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俯瞰茶坑村,远处,凌云塔及“三水”交汇之地清晰可见。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地村民大都把凌云塔称作“子塔”(能字下面加三点,粤语读音为nai)。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记载,这个生僻字指的是鲧治水失败被尧处决后尸体落入羽渊化成的三足神兽,其形态类似鳖,有毒。明朝万历年间《新会县志》记载,会城以南包括凤山在内共有5座山,“山凡五,各有三足”,与三足神兽类似,因此5座山最初均用这个生僻字起名。而建塔也有镇压这种神兽之意,因此这座塔也渐渐被称为“子塔”。

9

▲仁堂,原为梁启超家族第87世梁公流嵩、第88世梁公光恒祠堂,后用作学校。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 陈卓栋  谭耀广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