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 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2024-01-08 18:17

新媒《海峡时报》01月04日文章,原题:我们正在见证“中国巅峰”吗?文章报道如下: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崛起被誉为世界奇迹。现在,随着其经济结构转型的增长放缓,外界对此持观望态度,表示中国是否正经历“巅峰”。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正在出现结构性放缓。相对2010年至2019年,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几乎减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表示,如果不进行改革,经济增长将放缓至 4% 以下。

中国以信贷推动、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达到极限。重复的信贷作为刺激经济的工具将中国非金融债务总额推至历史的高峰。高债务水平将增加中国金融的脆弱性,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风险。地方政府官方债务从2007年约占GDP的10%到2023年达到30%。

2023年12月评级机构穆迪下调对中国经济的评级。上一次调整在2016年。但是短期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一方面,主权信用评级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良好的评级使一个国家能够以优惠的利率轻松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从而降低债务和增长成本。所以对中国来说,这种影响微乎其微,更多是心理上而非经济上。中国仍稳居A1至A3中上投资等级。

全球范围的中国人热衷于储蓄。过去20年,其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40%以上,而七国集团国家的这一比例还不到30%。中国储蓄率高于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

大而稳定的储蓄资金,为政府、企业债务融资提供强大支撑,致使外资渗透率仍然很小,不到10%,而中国政府债券主要由国内投资者持有。如今,在央行资金支持下,中国商业银行持有该国约64%的主权债券。

这种对海外资金低需求反映在中国的外债,其外债占GDP的近15%(约 2.4 万亿美元),远低于美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美国占总GDP的95% 、德国为156%和日本的104%。中国的外债大部分由企业或银行发行,政府债务占比不足五分之一。

长远来说仍然面临挑战。中国的债务问题众所周知。自1994年实施财政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现时,经济活动放缓、房地产市场去杠杆化以及前几年疫情防控相关的巨额支出损害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他们的财政状况越来越难以维持。这迫使他们寻求新的预算外借款来维持公共支出。

中国政府正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解决地方政府积累的巨额“隐性债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重点。在去年12月召开的2024年经济工作重要会议上,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再次强调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政府表示承担部分通常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支出。2023年10月,中国突然宣布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增强地方政府救灾能力。

中国政府需要关注长期影响。中国快速老龄化的社会以及扩大内需和服务业的转型等问题,将导致国民储蓄下降。为公共支出提供资金的国内储蓄不断减少,只能越来越多地通过海外借款进行对冲。尤其在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可信度不高的情况下,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可靠信用评级对中国至关重要。

地方评级机构夸大的信用评估未能反映企业真实的信用状况,无法在违约前向投资者提供预警。这导致监管机构加大改革和监管力度,以遏制金融风险。新措施包括制定明确的信用评级方法、改进公司治理以及新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披露规则。

中国致力加快金融业开放,这需要当局加大干预力度,也需要外国金融机构加大参与力度,以吸引海外资本进入中国。放松管制带来新的机遇,高盛、摩根大通、施罗德资本和富达等西方金融机构近年来扩大在华业务。

中国必须增强其作为可投资市场的吸引力,同时应对日益增长的违约风险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但他们亦不能忽视穆迪等评级机构对其评估所造成的长远影响。

编译/迪巴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