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 借问年味何处浓,商贸古街一德路

2024-01-24 14:53

一年一岁一团圆,过了腊八便是年。过了腊八节,广州人置办年货的热情渐涨。哪里买年货最好?“当然首选一德路啦”。这里被誉为广州最接地气的“年货一条街”,海味、零食、对联、饰品……应有尽有。

一德路

一德路长约千米,西接人民南路,东连海珠广场,走向与珠江大致平行。明清时期,这里是广州的南城墙。1920年,这里拆城修路,因昔日旁边有一德社学,马路故而得名。

一德路因书香社学而得名。不过,这里自古商贸繁荣,持续演绎着千年商都的动人故事。今天,一德路和广州众多商贸古街一样,依然活力四射,共同助力广州经济蓬勃发展。

c8637b38-7413-4cb3-abb8-216ab77fc8fa

车子从沿江西路驶入人民路,再拐个弯,就到了一德路。远远地,海产品特有的咸腥味扑面而至。一德路被称为广州最有“味道”的古街,说的就是这种咸腥味儿。当然,还有这里深厚的历史味儿。

元末成陆 明筑城墙 清修总督署

“一德”路名源自昔日“一德社学”

据《越秀史稿》中的历代广州城区示意图,即使到了北宋年间,今一德路所在地还是江水滔滔,宋三城的南城墙在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城墙以南的高第街、濠畔街等都是繁华的商业区。南宋末年到元代,珠江北岸南移到今一德路一线,明代继续南移。

明军不战而下广州,城南商业更加繁荣。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繁华的商业区只有东西雁翅城作防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官府沿珠江北岸修筑新南城墙,以保护这里的商业。新南城墙的位置就在今一德路、万福路和泰康路一线,辟有6个城门,其中,竹栏门、油栏门、五羊门、镇海门等都在今一德路上。新旧南城墙之间的大片区域被称作新南城。

清代,这里不仅是广州的商业旺地,还一度成为岭南政治中心。顺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耿继茂攻陷广州城,原老城域内的官署都迁到新南城。岭南最高府衙——两广总督署(又称两广部堂)就设在今一德路卖麻街的东段。据乾隆年间《广州府志》记载,当时总督署气派非凡,有大门、仪门各三间,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各五间,还有书屋数十间。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署衙门纷纷迁回老城,唯总督署仍在卖麻街。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两广总督林则徐曾在这里主持禁烟运动。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总督署被夷为平地,外国人在这里修起了“石室”教堂。后来,广州人为保留两广总督署的记忆,以石室为界,将原卖麻街东侧一段更名为“旧部前街”,西侧仍为“卖麻街”。这个特别的路名保留至今,路旁还建起了旧部前小学。

从1918年起,广州大规模拆城筑路,新南城墙在1919年至1920年间被拆除,城基辟为马路。其中,东段因有万福桥、万福里,马路取名万福路;中段因有泰康里,马路便叫做泰康路;城墙西段东接今起义路,西接人民南路,长达1150米,包括了当时的竹栏门、油栏门、靖海门(旧称镇海门)、五仙门(旧称五羊门)4个城门。由于当时旁边曾有一德社学(社学名取宋代大文学家杨时“一德立而百善从”的名句),在这一段城基上修建的马路便取名一德路,并沿用至今。

一德路上石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色建筑融入众多中国元素

一德路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室”,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有“远东巴黎圣母院”的美誉,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

航拍石室圣心大教堂

▲航拍石室圣心大教堂

石室建筑的墙壁和柱子都是由花岗石块砌成,所以广州人又称之为“石室”。建筑所用之石,是在中国香港九龙采凿,然后用帆船运到广州,石块从打磨到吊装,都由工匠手工操作完成。据文献记载,石室始建于1863年,1888年建成。在修建之初,工程由两个法国工程师直接指挥。因为言语不通、水土不服等因素,开工两年后,两位工程师相继离去。接着,广东揭西的建筑工匠蔡孝被聘为工程总管。蔡孝接手时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待建筑完工时已是50多岁的老人。

cb7be002-015a-47c6-ae8e-41e9c30874cb

中国工匠在石室建筑中融入众多中国元素,让这座建筑有了中西合璧的色彩。他们在建筑外墙上设计了中国古建筑中常用的排水神兽,将收集到的雨水凌空排出。楼顶的出水口也设计成了中国狮子造型。建筑里的地板材料是广东当地流行的大阶砖,防湿性更好。建筑墙壁全部由花岗岩砌成,严丝合缝,工匠使用蒸熟的糯米和桐油等中国传统黏合材料连接花岗岩石,既防水又牢固。在陡峭的屋面下,工匠用中国的抬梁式木构架取代了欧洲的木桁架,解决了屋顶结构等问题。

一边是热闹生意场,一边是城市烟火味

一德路因社学而得名,却因毗邻珠江,水陆两路交通便利,自古商贸兴盛,烟火气十足。从最早的麻品生意,到后来的菜栏、果栏和鱼栏等集市,再到闻名海内外的海味干果集散地,这里持续千年长盛不衰。如今的一德路,不仅海味长盛,还形成了休闲食品、玩具文具、礼品饰品等多个专业市场,声名远扬。

卖麻街宋代有集市,白米巷清代米铺多

作为一条马路,“一德路”不过百来年历史,说不上悠久;但这一带的商业故事却能追溯到宋代,算来已有千年,这就得从如今一德路旁的卖麻街说起了。

广州曾有一副以街名串成的对联:“玉子卖麻,板箱载出新桥市;黄婆榨粉,担杆挑入后楼房。”乍一看,对联里就是一串地名,但背后却是依托大小水道发展起来的行业集市专业街。这些街道历经风风雨雨,见证了千年商都的魅力。对联中嵌入的卖麻街就位于今一德路一带。

卖麻街

从一德路地铁站B口出来,眼前就是一条热闹街巷。路面不宽,入口处的路面石板上,“卖麻街”三个大字却表明其年代久远。街道只有约250米长,两旁有很多小商铺,铺子里有海味干货、海鲜河鲜,也有凉果干货,还有家常美食,烟火气十足。有意思的是,卖麻街上并没有卖麻品的铺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早期这里确实是麻品集市,只是后来逐渐演化为海味干果一条街了。

1fbe0b99-2d77-419d-ae3f-fe9e320fca77

据《广州城坊志》《广州市地名志》等史志记载,卖麻街早在宋代就已存在,有近千年历史。形成街巷前,卖麻街一带是江岸地,相传有织网和麻皮的集市,故而得名。从历史地图上看,南宋末年,这个卖麻集市当时很可能在江边的沙洲或小岛上,有人在上面做织网、麻袋、麻绳的买卖,目标客户就是渔民,这算是一德路一带最早的商业活动了。

明代新南城墙修筑后,“卖麻街”成为城内街道,位于城墙北侧,是离城墙最近的一条平行道路,也是这里的主干道。因临近珠江,商贾往来密集,卖麻街同附近的白米巷、玉子巷、大新街等一样,很是繁华。据《商海千年说越秀》记录,今一德路一带明清时已非常热闹,附近的白米巷相传明代时就有很多米铺,清末米铺更是成行成市。

“三栏”繁华引黄飞鸿落脚,十三行富商用“海味”待客

明清时期,今一德路一带发展成广州有名的蔬菜、水果、鱼等集市。那时,人们习惯把商品集散地称作“栏口”。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说:“广州凡食物所聚皆曰栏,贩者从栏中买取。”清代中后期,一德路的栏口逐渐固定下来,以鱼栏、果栏、菜栏为主,俗称“三栏”。直到今天,还有广州人把去逛一德路说成去“三栏”。

“三栏”开市时,这里可以说是广州最热闹的地方。广州历史文化作家叶曙明说,“栏口”通常在曙色未现时就开市,城里其他地方还是一片寂静,这里早已点起灯火,买货的零售商、采购商也早早云集码头。船刚靠岸,“栏口”卖手就上船看货、估价,然后扯大喉咙喊价,此呼彼应,热闹紧凑。卖手受雇于栏口主,一流卖手往往是“镇栏之宝”,他们既识货,又懂行,还了解买家心理,喊价恰到好处。天亮后不久,商贩、卖手便移步附近的茶楼,茶靓水滚,一盅两件,摸摸焗盅盖,斟斟生意经。

货运繁忙的一德路。

▲货运繁忙的一德路。

到了清代,随着十三行的崛起,海味生意逐渐在今一德路一带兴起。特别是“一口通商”时期,每天都有很多商船抵达广州,贸易的商品中除了茶叶、陶瓷、香料、皮毛外,海味也是很重要的货品,特别是鲍鱼等来自海外的名贵海味,随船运抵广州,再运送至京师,成为宫廷贡品。据说,中国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谭家菜,烹制海味就只用在广州进口的食材。

当时,广州人用海味待客,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19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亨特去十三行富商潘家做客,豪华的行商庭园固然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更让他震撼的,是潘家待客的“筷子宴”。亨特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吃的菜,有美味的燕窝羹、鸽蛋,还有海参、精制的鱼翅和烧鲍鱼等海味。这些只不过是全部菜式中的一小部分。”亨特还特意强调,这些海味都是干品,原材料也是舶来品,鲍鱼多产于日本青森,海参产于北海道。

海味干货铺

▲海味干货铺

19世纪末,今西关、人民南、长堤一带酒楼、茶楼林立,一德路的海味生意也日渐红火。不过,一个地方聚集的人多了,难免会有故意滋惹生事之人。当时,今一德路一带固然十分繁荣,但治安却不尽如人意,日薄西山的清政府自顾不暇,安保只能靠商人自己。这就为武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栏”商人邀请了当时已小有名气的黄飞鸿担任“三栏”武术教头,教授商人子弟习武练拳,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保一方平安。一时间,黄飞鸿名声大噪,还被聘为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广东民团总教练等。后来,黄飞鸿干脆在附近的仁安街开设“宝芝林”,收徒授艺,兼治跌打损伤,行医济世38年。

广州早期骑楼街生意遍天下,咸鱼海味行堪称“小金山”

20世纪20年代,一德路两旁建起了广州第一批骑楼街。有了商住两用、能遮风挡雨的骑楼,加上极佳的地理位置,此后十来年,一德路就从“三栏”演变成当时广州最大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等贸易集散地,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有10多个,行栈相接,货仓毗邻,贸易四通八达,其影响超过当时大新路的象牙玉器、高第街的丝绸布匹和状元坊的广绣等,可谓是成功地继承了其“前辈”卖麻街的商业基因。

其中,一德路一带自发形成的海味市场最为突出,生意遍及中国港澳地区、东南亚甚至北美地区。当时的“海味一条街”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味道”十足。1925年,香港著名的海味栈南北行和九八行等进驻这里,更让一德路海味声名远扬。

现任海珠广场(一德)商圈党委副书记的伍惠汉在一德路一带摸爬滚打30多年,谈起一德路的掌故,他如数家珍。他说,当年一德路不少商家都是前店后仓,店铺对着一德路,仓库大门对着珠江,来自各地的海产品运到这里,直接在仓库装卸,场面颇为壮观。“咸湿一德路”是广州人熟知的谚语,说的就是一德路的海味咸鱼。

当时一德路的海味生意有多兴旺?业内将咸鱼栏称作“小金山”便是最好的例证。1946年,广州市咸鱼商业协会在一德路成立,这也彰显了一德路海味生意的市场地位。

一德路一带曾经西药店林立,鲜为人知的是,一德路还曾是重要的药房集散地。广州最早的西医院博济医院位于附近的仁济路,带动了一德路西药业的发展。位于一德路458号的6层洋楼曾是华人自办的安亚制药行旧址。1918年,留美归国的黄藻裳等人在此兴办药行,安亚药行还分别在石涌口和盘福路开设制药工场和玻璃厂。

20世纪30年代,一德路聚集了众多西药行,位于一德路460号的四层建筑曾是一家名为“必得胜”的西药房,一德路430号曾是“中国西药房”所在地……它们共同见证了广州早期西药行业的发展。

多业态共生共融,年味浓到化不开

从自发的室外摆摊到室内专业市场,从过去的以蔬菜、海味为主的商业街,转向海味干果、休闲食品、玩具精品(含玩具、文具、礼品、饰品)等多种商业业态共生共融,一德路经历了质的飞跃,如今已形成东至海珠广场、南至沿江路、西至人民南路、北至大新路,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一德路商圈。

每当春节临近,一德路从东头到西头,一片“中国红”。美味、美景,商业、烟火共融一地,是一德路的特色,也是广州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市场火爆一铺难求,生意人拿货要靠“抢”

20世纪50年代初,一德路依然保持咸鱼海味一条街的特色。

20世纪60年代后,一德路果、菜、咸鱼三栏逐渐被干果副食品取代。

改革开放后,市场活力被真正激发,第一个国营河鲜货栈、海味服务部等相继在一德路成立。

货栈就是国营单位的批发部,个体户要从货栈拿货,再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的需求有多旺?个体商贩拿货几乎要靠“抢”!20世纪80年代末在一德路开店的王女士就亲历过这种“抢货”。当时,给货栈供货的车每天早上5时左右开到海珠南路,还是20岁出头的王女士早早就去抢货,现场人挤人,从档口到卸货点大概60米的距离,5分钟都走不过去。

这样的市场活力也创造了奇迹,很多在此摆摊谋生的广州街坊成了中国最早一批万元户,卖了30多年海味的杨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一德路还没有多少固定档口,档随人走,见缝插针。“即使这样,在国营单位人均月工资还是30多块的时候,我一个月差不多就能赚到一两百块。”这样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外地商户涌向一德路。有人从这里进货,运回老家卖;有人干脆就在这里摆摊。

这种路边摊很有活力,但也会带来管理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不失时机地引导商户入室经营,改善投资环境。1988年,越秀区建成一德路综合市场和交易市场,将路边摊引入室内,后来又陆续建起8间室内海味干果市场,一跃成为全国海味干果集散地。干贝、鱿鱼等海味干货不再只供应本地,九成五发往全国。

百年商埠焕发新的生机,一铺难求。2003年,山海城曾卖出每平方米28万元的“天价”商铺,但依然没有吓退商户,询价者络绎不绝。

今天,海味干果仍是一德路的金字招牌。从长堤大马路拐往海珠南,进入一德路,向东走,山海城、海中宝……大型综合市场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的海味店铺连内街小巷都不放过,满满当当的海味干货或摆在柜面上,或装在透明塑料袋里,悬挂于空中,供客商挑选,品种从“章犹地墨”到“鲍参燕”,能满足你对海味的所有想象。手推车运载着大包小包的干货,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档口谈生意的人都不得不提高嗓门。一辆辆小推车构筑了一德路货如轮转的血脉,支撑着这里的贸易王国。

据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提供的数据,一德路是当前国内最大的海味干果集散地,有12个专业市场,2000多商户,300多个品种,每年交易额超过150亿元,交易量占全国同类商品的70%。

行走在一德路骑楼街,阵阵腥味扑面而来,有些人或许难以接受,但老广却说“有腥气”就是“有生机”,也是有生意、有财气的好意头。

小门店大生意,一德路食品进故宫

除了海味干果这一金字招牌,一德路还崛起了休闲食品市场以及各种精品玩具文具、饰品礼品专业市场。食品店主要集中在一德路南端。与大商场的零食店不同,一德路两旁的店面都不大,却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食。

一德路吸引的不只是本地人,很多外地人也来到一德路“淘金”,不少人在此扎下了根,一干就是几十年,既在这里做生意,也在这里生活。

1992年,曾干过针织加工、开过加油站的郭益群从汕尾老家来到一德路。看到这里的商业前景,他随即租了一间档口,一干就是30多年。“那一天是9月21日,我是这里较早做休闲食品的商户。”在一德路371号浩和大厦的办公室里,已是广州市食品行业商会会长的郭益群说。

谈起当初“定居”一德路的缘由,郭益群说,这里商业底蕴深厚,在清代就已成为食品糖业的集散地。1935年,全城糖业批发商多集中在一德路,一时颇具规模。

“改革开放后,广州非常有活力。”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因此,郭益群在一德路以“状元坊”为名,经营粽子、月饼、手信、年货等休闲食品,后来又在一德路253号开设“状元坊食品旗舰店”。

郭益群说,一德路很多食品公司都是薄利多销,注重口碑,一路坚守。2017年,状元坊食品作为广货代表,把店开进了故宫。

“年货街”一片“中国红”,过年气氛提前拉满

每到年前,一德路就换上“新装”,直接把过年的气氛拉满,东西两端的精品文具市场既是一个童话世界,又是一个“中国红”的世界。

伍惠汉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德路精品文具生意逐渐兴起。1995年、1996年是精品文具大举进驻的时期,1997年更是来势猛烈。一德谊园精品文具总汇于当年10月试业,100多个档口,短短一个月就几乎全租了出去。此后,东端的万菱广场、德宝交易市场,西端的国际玩具精品城等纷纷开业,一德路逐渐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玩具礼品专业街。

在一德路上从东向西走,穿过解放南路,就到了万菱广场。广场上的年货集市很是热闹,服装、美食、腊味、特产……多得看不过来。进入室内,饰品、玩具、文具……应有尽有。最小的饰品,一只手可以抓起一打,最高的布娃娃,比人还高大。这些店铺每天把成千上万的小商品发送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商家表示,很多港澳同胞和来自东南亚的华侨都在这里买年货。“卖到国外的货,一个月前就发货了。”一家档主说。

出了万菱广场,再往前走,就是德宝交易市场,但见一抹抹“中国红”连成一片,红灯笼、春联、中国结、龙年挂饰、福字,还有一沓沓利是封……看上去十分喜庆。

这里的商品价格实惠,10块钱就能买一个不错的挂件。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春联,样式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烫金的、毛笔的、植绒的,每副对联还夹着一页对联祝语集,供买家挑选,浓厚的新年气息就藏在辞旧迎新的祝语中。在广州,最有年味的地方,除了春节“花市”,就要数一德路了。

蓦然回首,这一条老街其实并不老,商贸繁荣千年,依旧活力四射。如今,以一德路为核心的商圈有食品、海味干果、玩具、鞋业等五大商会,约30个专业市场,13000多家商户,汇聚的品种超5万种。

据悉,一德路商圈正在向企业定制总部、共享办公等方向转型,其中,万菱广场成功入选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推动打造的国家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第一批试点市场。原创设计、原创IP、动漫孵化、潮品、复古、电商、直播等也正在这里崛起。

老街正青春。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