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大湾区粤剧观众本地 “老倌”薪火相传传承戏曲文化

2024-02-08 17:10

粤剧,又称为「大戏」,发扬自广东佛山,扎根和发展于广州和香港,承载独特的时代特色和粤地文化。粤剧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本地老倌致力继承传统和培育后辈,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亦积极支持本地艺团将具有香港特色的粤剧带往大湾区演出,透过文化交流,将这项传统艺术代代薪传。

▲八和会馆副主席新剑郎

▲粤剧老倌阮兆辉剧照

精彩戏典盛宴湾区上演粤剧与昆剧同台演绎经典《白蛇传》

粤剧以「海纳百川、灵活多变」见称,积极吸收及融合外省戏曲剧种、外省声腔、广东民间说唱、广东音乐和外来文化等艺术元素,形成独特及多元的表演风格。成立超过70年的香港八和会馆,以宏扬传统粤剧艺术为宗旨,同时积极开展跨戏曲种类和跨地区的合作,努力创新。去年,香港八和会馆与上海昆剧团携手到广州和东莞巡演,由两团年轻演员以粤剧和昆剧形式合演经典剧目《白蛇传》。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剧种同台演出,展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让大湾区观众欣赏到粤剧的灵活多变和昆剧的优雅婉转之美。

拓展观众群以粤剧连结湾区

这样的合作演出不仅探索了粤剧和昆剧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透过粤剧和昆剧的结合,观众可以更深入了解两种剧种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体验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通点。谈到在大湾区的演出,八和会馆副主席新剑郎(原名:巫雨田)提到粤港两地的戏曲风格有些微差别,例如香港较生活化、内地则较规范,可谓各善胜长,希望这样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持续发展。此外,近年内地有更多年轻人留意粤曲,新剑郎期望他们可以在朋辈间互相推广,让戏曲观众更加年轻化。

▲《白蛇传》其中一幕折子戏《盗仙草》剧照

▲《白蛇传》其中一幕折子戏《断桥》剧照

修复培育并行传承剧曲精髓

享有「万能泰斗」美誉的粤剧老倌阮兆辉表示,为适应新时代,粤剧表演方式的创新在所难免,但最重要仍是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

阮兆辉指出,培育人才是粤剧界的重中之重。传统「基本功」的学习需要长达四年的时间,年轻人如何平衡「练功」和学习是一大难题。他认为,内地戏曲学院在发展方面相对于香港更加成熟,而系统化的艺术教育才能促进传统艺术的长远发展,这是香港可以借鉴的地方。

香港风格的《凤阁恩仇未了情》让戏迷喜出望外

本地粤剧界著名丑生陈鸿进去年成功邀得阮兆辉主演《凤阁恩仇未了情》,将这部戏宝带到大湾区巡演。陈忆述到《凤阁恩仇未了情》最初于1962年由大龙凤剧团在香港大会堂开演,并由麦炳荣、凤凰女和谭兰卿主演。他提到,为了适应内地演出的时间需要,剧本经过了修改与浓缩,原本的演出时间为四个小时,修改后三小时内完成。尽管如此,演出仍然流畅顺利。陈鸿进称这是他首次将具有本地风格的粤剧带到湾区,加上辉哥炉火纯青演技以及生鬼演绎,带动场内气氛,因此得到不少湾区观众喜爱。陈认为大湾区的戏迷与香港的戏迷并无太大分别,只要演出精彩,观众都会非常接受并开心地观看。放眼未来的发展,陈鸿进对粤剧演员充满信心,只要每位演员在台上用心诠释剧本,细味每句对白,就能为戏曲的发展作出贡献。

▲阮兆辉带领新晋演员吴立熙演出《凤阁恩仇未了情》


▲鸿嘉宝粤剧团去年带戏宝《凤阁恩仇未了情》赴大湾区四地巡演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