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多边主义与中国的对冲策略

2024-02-09 17:18

美媒《外交官》2月9日文章,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对冲以确保自身利益。文章报道如下:

当各国发现在战术上应对更大全球力量的推拉时,他们就掌握了对冲的艺术。从印度到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到南非、沙特阿拉伯到巴西,各国不断在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和安全联盟(主要与美国的联盟)之间取得平衡。

随着世界见证多极化的演变以及中美之间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这种平衡行为正在成为各国的日常。这种外交组合涉及贸易协定、军事联盟,有时还包括战略模糊性,使这些国家能够左右逢源争取更大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和中国等全球大国在这场对冲游戏中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尽管它们拥有强大的全球地位,但它们仍采用对冲策略来维护其国家和全球利益,同时在日益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促进稳定。 

美国加强其在欧洲和亚洲的联盟关系,同时与俄罗斯和中国等竞争对手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试图在气候变化和反恐等领域与战略竞争对手合作。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三大倡议”等雄心勃勃的倡议扩大其经济影响力,维护其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继续融入现有的全球机构,支持让其受益的当前世界秩序,并与美国保持对话。

这种战略机动表明对多极世界固有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绝对的盟友或对手都罕见。多元化、灵活的方法对于维持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对冲不仅仅是简单的风险管理,它涉及抓住和创造机会,这需要敏锐地把握全球动态、精确的时机以及在多个战线上有效运作的能力。随着全球权力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的挑战即将出现,对冲仍然是各国战略中的重要战略,无论其规模或实力如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冲策略以务实和远见为标志,已经发生了显着的演变。从历史上看,中国平衡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这一战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有益。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和解期间,尽管中国早期与苏联建立非正式联盟并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但中国在战略上将其重新定位为制衡苏联的影响力。这种重新调整不是被动,而是有计划的举动,目的是维护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中的存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为其显着的经济崛起铺平道路。在苏联解体之前,对冲让中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培育外交空间,并保护其国家利益免受两个超级大国的侵害。

随着全球格局转向《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中描绘的时代,中国的对冲策略也随之调整,在与西方国家合作时强调经济利益而不是政治分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其经济伙伴关系的多元化,降低过度依赖少数特定市场的风险,并利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来推动国内增长。即使在逆全球化时代,中国仍继续倡导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对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及其维和行动的积极贡献表明中国致力于增强其在现行全球秩序中的影响力。北京的目标不仅是参与,而且是改革和重塑这些实体,以反映其国家利益和更广阔的视野。这种将外交与经济措施相结合的战略接触展示了中国根据其目标重新调整全球治理的意图。

此外,中国正在积极制定举措,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创建新的机构,以对冲当前国际框架的潜在波动。这一战略不仅表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雄心,也反映中国对美国可能退出其传统全球领导角色的担忧,这可能预示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革。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BRI)体现中国缓解风险的综合方法,这些风险包括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潜在制裁、地区不稳定以及迫在眉睫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扩大融资和促进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在南半球及其邻国之间,中国所做的不仅仅是确保其商业路线。它正在战略性地针对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及其盟友的竞争态势打造缓冲,确保其增长和稳定不仅仅依赖于现有的权力结构。

全球发展倡议(GDI)、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的成立,加上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组织的扩张,都表明中国有意对冲西方市场脱钩的努力。这些举措也反映出中国针对“美国优先”政策和新冷战死灰复燃采取的先发制人措施,这可能会导致全球秩序出现权力真空。北京不仅要应对眼前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挑战,还要塑造一个有弹性和多元化的全球参与框架,反映其对世界新秩序的愿景。

响应新秩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十年间,地区秩序和全球权力结构发生快速变革。中国的对冲战略正在超越其国界,并正在从单纯的生存策略转变为强大的影响力手段,将国家定位为当前世界秩序的捍卫者和未来世界秩序的缔造者。中国正在开辟自己的道路,塑造未来,其影响力和愿景将成为全球秩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对冲与其他战略(例如遏制或结盟)区分开来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对地区动态进行更细致的解释。为此,东南亚的“投机者”者需要减轻与中美之间持续深化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台海和朝鲜半岛潜在冲突相关的风险。此时,像东盟这样强大的区域组织的重要性就不容小觑。这些实体充当主权国家的缓冲区,稀释了直接行动的风险。在区域组织旗帜下采取的行动为各个主权国家提供更大的解释和对冲潜在风险的余地,为小国提供了大实体背后的盾牌,并利用多边外交努力预防和解决冲突,从而确保地区稳定,同时又不会过度暴露于风险。

相关风险。对中国来说,在气候变化和数字经济等争议较少的领域寻求共识并加强合作变得至关重要。这种做法有助于防范因重大分歧而引发冲突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鉴于两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的不同看法——中国是受益者,俄罗斯是弱势方,管理与俄罗斯的不受限制的合作也至关重要。这种差异导致改革现行制度的紧迫性和程度不同。在国内,中国的任务是弥合社会裂痕,防止内部观点的两极分化影响其外交政策。 

在全球动态的变化趋势中,承认、尊重和捍卫一套有凝聚力的国际规范和规则是大部分国家的期望。坚定地致力于维护和保护一套共同的国际规则,可以在变化中提供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保护各国免受直接的地缘政治冲击,而且还为建立更加合作的国际社会奠定了基础。 

通过倡导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各国共同为建立一个对话战胜分歧、合作战胜竞争的体系作出贡献。这不仅是一项缓解风险的战略,也是塑造一个有弹性和公平的国际格局的积极努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