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 中美科技合作走务实之路

2024-03-19 14:38

美媒《欧亚评论》3月16日文章,原题:中美科技合作:走务实之路。文章报道如下:

中美建交前,两国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正式关系,互不信任度很高。当时,科学合作被认为是打破两国人民打破僵局的捷径。1979年1月31日,中美签署《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45年后,该协议于2024年2月27日到期,双方均未续签或延期。这一结果在美国和中国,而且欧亚地区都引发讨论和争论。

是“终止”还是“续签”该协议,美国是否要与中国“脱钩”,美国政府仍在犹豫不决。因此,中国需要理性对待这一问题,其政策决策应着眼于厘清两国分歧的根本原因,消除双方认识上的歧义,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寻求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笔者认为,无论前进还是后退,双方都需要明确、果断地回答三个问题:是否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的话,双方都有意愿去合作吗?怎样才能合作呢?

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深感忧虑,特别是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核心技术转让、集中创新资源支持国企、知识产权侵权,还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他们认为这可能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其他地区构成不可估量的风险。因此,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采取强硬措施,阻止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对外合作与投资。从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到美国港口更换中国制造的起重机,自动驾驶等事件无疑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新战场。美国政府正在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对中国智能汽车进行调查。今年2月29日白宫发言人称,此类车辆与智能手机、导航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相连;制造它们的公司可能会从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收集敏感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中国政府。美国担心中国构成的威胁并失去其技术和军事领导地位。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设置的“围墙”战略已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

1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指出,欧洲交通、港口、电信网络、稀有金属、海底电缆等关键基础设施容易受到中国影响。它呼吁欧盟成员国迅速实施扩大监管内容,以排除可能参与这些战略设施建设的中国实体企业。在另一项有关港口基础设施的决议中,欧洲议会议员警告说,目前欧洲10%的海运基础设施由中国集团拥有。他们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紧急评估涉及中国和第三国的海上基础设施风险,并对外国直接投资实施强制监管,防止可疑投资。

对国家安全、经济主权和公平竞争的担忧导致西方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导致对中国智能技术的使用遭受越来越多的限制。显然,这是一种“政治化”和“安全化”的手段。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流行病、粮食危机、食品安全、人工智能造假、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正在引发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不满、不适和焦虑,不满情绪明显上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世界正在目睹人权的倒退。

在数据隐私、数字安全和版权方面,美国科技公司也并非完美无缺。2024年1月,马克·扎克伯格和Snap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向社交媒体受害者家属道歉 。Meta、X(以前称为 Twitter)、Instagram、Google、YouTube 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存在滥用个人数据的风险,不再被互联网用户认为是“安全”的。

科学技术本应成为人类战胜灾难的有力武器。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渴望科技的支持,坚定我们迈向未知未来的信心。然而,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群体之间的分裂和矛盾日益加深,仇恨更加明显。如果技术进步不能让人类更加幸福,那么世界就必须改变。

去年10月《科学美国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即使在政治大门关闭的情况下,科学在保持国际接触渠道畅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看不见的作用”,同一篇文章还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合作渠道打开。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政府都承诺将改善民生和人类福祉作为长期目标。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多重严峻挑战和共同危机,各国领导人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解决。它需要合作行动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建立伙伴关系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以及世界发展贡献技能和提供资源机会。

欧美研究界、学术界和企业界仍然有很多共识:如果没有中国参与科技合作,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就无法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资源、能源等条件。随着社会的进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资源拓展平等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有限的生存机会。

可见,中美科技合作承载着改善全球发展环境的责任和期待。

从伙伴关系的角度,我认为重点有几点,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各国可以任命自己国家的“科技事务特使”。在当今世界,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技术政策覆盖面延伸至全产业链。这一趋势不仅要求各国加强技术政策的国际协调和沟通,还应考虑设立专门职位、提升行政级别、扩大相应决策权力。

克里和解振华分别作为美国和中国的“气候特使”,以跨世纪的友谊和合作努力,为推动多边气候进程作出了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树立了良好榜样以改善美中关系。任命国家代表可能是探索新方法的一种方式,以更有效地解决阻碍全球进步的技术问题。

其次,在发展合作方面,应建立问责机制,营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同时在保护国内利益和确保公平参与全球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技术创新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中国人还需要更加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先进技术均等化应用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纠正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强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保护体系,减少知识产权侵权,解决市场监管漏洞。

此外,应鼓励各国研究机构和智库之间的对话、讨论和公开辩论。这是为了确保创新元素的自由流动。与此同时,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活动将会增加,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学者之间的多方面联系也变得至关重要。具体行动可包括联合规划感兴趣主题的技术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和培训合作、扩大合作网络、分享最佳实践和专家建议以及跨境数据共享,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影响力。

此外,各国中小学教育中引入知识产权和科学伦理知识课程十分必要,中国尤其如此。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更好的人类生活,也触及认知边界和各种利益相关者。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组编辑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一方面释放出技术红利,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因此,仅仅占据技术制高点不够。公众讨论还应强调遵守技术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引导技术实现更大的利益。当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对科研诚信和法治的理解时,他们可以为未来的创新带来积极的变化。

合作基于信任。中国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需要关注文化和法律差异。事实上,中国正在解决多重挑战和某些不足,例如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合规问题,这些需要时间来解决,或者至少需要时间来改善。如果双方能够有效调动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增进相互了解,重视这种伙伴关系和沟通。每一位创新者为创新注入更多活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编译/迪巴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