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 一朵莲花守望珠江福地,蓬勃祥和矗立狮子洋畔

2024-03-20 11:00

沧海桑田,珠江三角洲孕育诸多名山,今番禺区东部的莲花山,位于珠江口狮子洋西侧,是名闻遐迩的一方俊秀。屈大均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足见其地理和历史地位之重要。

此地的狮子石、古采石场、莲花塔、莲花城、莲花节扬名天下,人文历史绵延约两千年,记录着广州人挥洒智慧和汗水建设家乡的历程,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梦想与荣光,留下一串串脍炙人口的故事。

莲峰十景 瑰丽动人

● 莲花古塔(莲花塔)

莲花塔,又称石狮塔、狮子塔、石砺塔等,意在兴文脉、壮省会、束海口、聚地气,有“省会华表”之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点。

莲花古塔(莲花塔)

▲莲花古塔(莲花塔)

● 古城要塞(莲花城)

莲花古城有墩台、垛口、马步道用于瞭望、巡逻及防御,为清初“禁海迁界”之军事城堡。

古城要塞(莲花城)

▲古城要塞(莲花城)

● 鹭鸟栖香(鹭鸟栖息地)

莲花湖畔,近万只鹭鸟常年栖息,一早一晚,白鹭夜鹭,一出一归,鸣嗥起舞。

鹭鸟栖香(鹭鸟栖息地)

▲鹭鸟栖香(鹭鸟栖息地)

● 莲花仙境

莲花仙境一年四季,莲荷竞放,曲岸浮香,宛若人间仙境。这里出现过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七心莲等奇观。

莲花仙境

▲莲花仙境

● 古采石场

缘起秦汉,现有大型矿坑十六座,孤峰丹壁、奇岩异洞、宏伟瑰丽的石景奇观令人赞叹,有“营城之源”之美誉。

古采石场

▲古采石场

● 莲花石影(莲花石)

莲花石是南粤先民的采石遗存,高约十五米,直径约二十一米,古朴秀丽,石色红润,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莲花石影

▲莲花石影

● 百福宏图(百福图)

穿越古采石场,置身百福图前,有一百零一个形态各异的“福”字,由书法家黄绍文手书,字形飘逸俊秀,寓意百福具臻。

百福宏图(百福图)

▲百福宏图(百福图)

● 峭壁飞榕

巨石斑驳,是先民世代雕琢。绝壁之上,飞榕凌空挺立,红砂厚重,绿榕鲜活,自成一方奇景。

峭壁飞榕

▲峭壁飞榕

● 石狮东望(狮子石)

石狮东望,镇守狮洋。狮子石酷似一头威武雄狮。莲花山古地名称石狮山,东侧珠江段自古名为狮子洋。

石狮东望(狮子石)

▲石狮东望(狮子石)

● 鹰飞长空(飞鹰崖)

海蚀遗迹,鹰凌绝壁。飞鹰古道是古采石场中部通向北部的唯一通道,隧道长约两百米,形成空中观景台,赏奇峰突兀,石柱通天,石屏峭立,千姿百态,恢宏壮阔。

鹰飞长空(飞鹰崖)

▲鹰飞长空(飞鹰崖)

采石声叮当作响两千年 道道凿痕无意巧夺天工

四级古海蚀崖保留地质记忆 古人一凿一钎留下人工丹霞

3月7日,广州微风轻拂,阳光铺洒在番禺大地。在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游人不负春光,争相一睹悬崖峭壁、奇岩异洞的人工丹霞美景。“燕子岩、八仙岩、莲花岩、飞鹰崖、南天门等,外表呈红色,上有钎钎凿痕,是千百年来采石工匠在无意间缔造的奇观,可谓人工无意夺天工,至今峭壁上依然留有古时先民已开采但未运走的石料。”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介绍。

古采石场遗址的诸多巨石中,唯有“狮子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见到一座高逾13米,长10米,外观酷似一头威武雄狮的红色砂岩。红色木棉花下,雄狮卧坐,扼守珠江。珠江入海口这一段自古名曰狮子洋,正因狮子石而得名。狮子石东侧有古海蚀崖,是远古海水拍打陆地的痕迹。记者临石远望,狮子洋风光旖旎,轮船点点,恍然间,那海浪滔天的远古时代仿佛近在眼前。

“古海遗岸”高约七十多米

先秦时期,今日的珠江三角洲还是一个大海湾,岛屿星罗棋布。地处广州东南一隅的莲花山正是大海湾中的一座小岛,“四周皆海,屹峙中流”,成为广州通往海洋的门户。

珠江水流淌了亿万年,莲花山渐成一方俊秀,海拔达108米。其中既有大陆地壳抬升隆起、海水退却的功劳,亦有西、北、东三江汇聚珠江,挟带泥沙冲刷成陆地的助力。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的退休教授级高工刘金山曾调查发现,莲花山竟有四级古海蚀崖地貌,且伸入大陆,距海50公里。

四级古海蚀崖中,最高的是一级海蚀崖,在“古海遗岸”处,海拔达七十多米。一级海蚀崖在“玉木冰期”末形成,即1.1万年前,古海水拍打着如今约26层楼高的“古海遗岸”处,前文提及的狮子石彼时尚没在水底,爬满贝类。二级海蚀崖在“飞鹰崖”处,海拔为52米,于9000年前形成;三级海蚀崖为“狮子石”处,海拔26.82米,为7000年前露出水面;四级海蚀崖在“丹崖赤壁”处,海拔2.1米,为2000年前形成。

莲花山四级海蚀崖非常珍贵。刘金山认为其系统性和完美性以及高海拔性、远离海洋的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怪乎当秦统一岭南,先民开发南粤时,第一眼就看上了这块宝地。

航拍莲花山与狮子洋

▲航拍莲花山与狮子洋。广州日报

南越国宫署石材取自莲花山 采石千年被誉为“营城之源”

秦末汉初,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城(今越秀区)后,派人寻找材料建造宫殿。先民发现莲花山有连绵上千米的红色砂岩,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宫殿的最佳选材。先民驾船来到莲花山采石,然后经海道,将石材运回番禺城,用于建造南越国宫署(今越秀区中山四路)。1983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在广州象岗山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赵眜之墓建筑石料的岩石,主要产地为莲花山。

以南越国宫署和南越王墓为起点,广州人拉开了开辟人工丹霞达两千年的序幕,其中大规模开采主要在宋明时期。开采石料分布于珠三角多地官衙、城墙、古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建筑物中,这里因而有“营城之源”之美誉。

南海神庙古码头、琶洲塔、赤岗塔和光塔的塔基,越秀山镇海楼明城墙墙基及石狮,西门口明代古城遗址城关,北京路千年古道,清代番禺的龙津桥,明代芳村石围塘的通福桥及虎门炮台坑道等许多古建筑都是用红色砂岩作建筑石料。专家判断,这些古建筑石料很可能来自莲花山。

古代工匠如何开采石料?刘金山认为,古采石场的采矿方法以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开采法相结合,工具是铁锤、铁钎、铁凿,附加绳索木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采矿技术。露天开采法是先开一个约60平方米的天坑,揭去上部风化层后,再开采下部新鲜岩层,每一层又分若干条幅分凿,每条幅宽50厘米,厚70厘米。

若上部风化破裂的岩层较厚,为减少剥离量,古人采用地下矿房式开采。矿房间留有规则的矿柱,以支撑采空区。开采工作台面非常平直、工整。凿路有章,图案典雅,或“人”字形凿痕,或单斜叠瓦式凿痕,均排列有序,规律不乱,整齐美观。

莲花山石料如何运到广州城或珠三角各地呢?莲花山坐落在狮子洋畔,距离南海神庙古码头只有十多公里水路,距离广州也只有二三十公里,古代石匠开采石料后,将石材搬上船,从原来山脚下的古码头(今已不存)出发,通过水路运输。

莲花山周边聚集了一批专门运石的“快递小哥”。清道光年间,番禺化龙镇草堂、明经,石楼镇茭塘等村的村民皆曾从事石船营运。草堂村口曾有宽阔的涌滘,北通四沙口入珠江,南连七沙口下狮子洋,与莲花山遥遥相望,成为专门从事石材运输的石船的集散埗头。村民为了方便,在埗头南面兴建了一座行业会馆“石船会馆”,今草堂村仍保留着“石船会馆”的石匾。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停采,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因此,花岗岩逐渐替代红色砂岩,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参观。

漫步于当下的莲花山,依然能见到成片巨崖像被刀削过似的,这正是当年先民手工开凿的痕迹。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从南部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渔港地基,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定格下莲花山与广州人两相依长相守的情缘。

莲花古城城墙

▲莲花古城城墙

山名历经多次变迁 见证狮子洋畔人文兴盛

在绵延约两千年的历史上,莲花山曾有过多个名字。最初,它因“石蛎”附生,名曰“石砺(蛎)山”;又因“狮子石”被称为狮子山;后又因“莲花石”,得名“莲花山”,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山名。山名的变迁生动展现了莲花山的地质、生态及社会变迁。

莲花山下石蛎丰 先民造蚝屋安家

珠江盛产石蛎(蚝的一种)。古时,从番禺县鹿步司的猎德乡到东莞县的麻涌,再到珠江口虎门,有一条宽大的蚝壳带。莲花山下狮子洋一带正处于这条蚝壳带上,且是珠江三角洲蚝壳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石蛎附生于咸淡水交界处的石岛上。众多石蛎死后,就变成“龙骨”,即蚝壳带。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莲花山一旁的“番禺茭塘村多蚝……掘地至二三尺,即得蚝壳,多不可穷。”因此,该山因“石蛎”附生,最早被称为“石蛎山(岗)”。后来,“蛎”改为“砺”,被写为“石砺山”。

蚝的滋味十分甜美,广州先民爱吃蚝,还善用蚝。莲花山一带“海中产蚝,其肉可食,其壳可累(垒)墙,又可烧灰,相叠成山,蔓延甚广”。

根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早在东晋,岭南民间就有以蚝壳筑墙的做法,“卢循背据广州,既败,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如此算来,岭南人以蚝壳为建材的历史至少已有上千年。直到清末民初,莲花山及周边一直有采蚝、挖石蛎的人;承办壳矿,是古时一个致富之道。

宋代以来,大规模迁移到岭南的中原人也开始用蚝壳修建房屋,既结实又冬暖夏凉。市桥台地东部,许多居民点陆续建立,珠江三角洲“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繁焉”。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距离莲花山数公里的菩山脚下,原籍浙江绍兴的许姓一族经南雄迁居至此,生息繁衍,迄今已有905年。南宋绍兴年间,陈氏始祖陈遗庆又自南雄珠玑巷投奔而来。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莲花山出现大岭墟,从此古村正式得名“大岭村”。大岭村两塘公祠就保有蚝壳墙,已有600多年历史。此墙高9米,墙体厚约60厘米,每平方米至少需1000多个蚝壳,有人估算这面墙要用蚝壳十多万个,堪称广州面积最大单体蚝壳墙。

“莲花岩”闻名遐迩 莲花山因此得名

关于“莲花山”一名的出现,存在多种说法。旧有谶云“鹿步一都无进士,除非石上起莲花”一说,说的是鹿步司(明末清初,番禺共分四个司治,禺东为鹿步司,即今东山、天河和黄埔南部等地)的士子多年来都考不中科举,大家颇为郁闷。一位高人指引村民:“鹿步一司能进士,除非石砺见莲花。”然而,石砺山上石头坚硬,长出莲花是登天难事。一位姓钟的乡绅灵机一动,找到几个正在采石的石工,请他们把山上一个大石块略加修饰,凿成莲花状。人们称之为莲花石或石莲花。此后鹿步司果然书香渐浓,出了不少进士举人。“石砺岗见莲花”的故事传播开来后,石砺山又被称为莲花山。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朱光文等人撰文介绍,上述说法是将位于鹿步司的莲花山、莲花塔及相关传说与茭塘司的石砺岗、石砺塔混淆了。清代前期,广州城东的番禺县鹿步司附近有莲花山、莲花塔,这并非今番禺区的莲花山、莲花塔。

莲花山木棉盛开。

▲莲花山木棉盛开。

其实,莲花山是因采石场留下的莲花岩而得名。清嘉庆以来,随着莲花岩知名度的提升,“莲花”之名逐步成为该山的总称。

清代道光年间,石楼乡绅陈龙韬等辑的《石楼八景诗集》收录的诗中有“莲花孤塔耸江边,岩洞真修面壁年”“莲花塔影卧斜晖,几队樵夫下翠微”之句。可见,道光年间,“莲花山”上的塔已被明确称为“莲花塔”,“莲花山”不但因“莲花岩”而得名,连塔也一并改称为“莲花塔”了。

莲花塔四百年历经风雨 矗立珠江口续写传奇

明末建省会华表莲花塔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华

莲花塔坐落于莲花山北主峰之巅。明清时期,远道而来的外国商船从外洋穿过虎门大关,进入珠江航道后,见到的第一座中国传统建筑就是莲花塔。它雄踞于莲花山上,成为明清时期中外船舶的“海航表望”。来华的外国人士看见莲花塔,就知道即将抵达省会广州城。

莲花塔为期盼风调雨顺而建

不过,莲花塔起初并不以航塔为建造目的,而是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而修建的。

先民为何建莲花塔?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堪舆学认为珠江水的出口地势低平,两岸没有高山“关锁”水口,会造成“生气外泄”,需要“建塔”来弥补。于是,人们在广州城东南方修建赤岗塔,作为广州第一个“水口塔”;往东又建琶洲塔,作为第二个“水口塔”;再沿珠江向东,在珠江出海口,莲花山虽绵亘四十余峰,被称为“虎门捍山”,但古人认为,山势依然太低,故而在山上建塔,“使山水回顾有情”,从而“以束海口”。古人深信,三座气势恢宏的高塔巍然矗立在珠江边,则“全粤扶舆之气乃完且固”。

明万历年间(1612年),莲花山上的宝塔建成,因山上多砺石,故取名“石砺塔”,因其附近山坡上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又称“狮子塔”。

莲花塔建成后,从伶仃洋进广州的外国船只皆以看见莲花塔为抵达广州的标志,莲花塔渐渐成了导航塔。

《中法贸易在广州(1698—1842)》一书记载:“对船长船员来说,这些靠近河岸的宝塔十分重要,既是地标,又能警示航行风险,还能作视野参考。往上游走,先经过莲花塔。”

1810年,画家托马斯和威廉叔侄在《风景如画的航程》一书中赞美了珠江入海口的风光:“接壤的山上种满了高大的树木;温柔的山地,其生机勃勃的翠绿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树林深处的树叶中;孤零零的宝塔,被树木环绕;稻田一直延伸到水边……”

外国人士争相来“打卡”

莲花塔给外国人士留下了美好印象,被称为“省会华表”,成为古代的“网红打卡地”。美国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提到,进入广州城的外国人几乎都会被琶洲塔、赤岗塔、莲花塔所吸引。

1793年英国来华画家托马斯·丹尼尔绘制的《莲花山城及莲花塔》描绘了莲花塔的风貌,该作品后来被刻印为石版画,深受西方人士喜爱。

1850年,《中国丛报第19卷》刊发了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的文章,记述了他探访莲花塔的过程:“宝塔矗立在珠江西岸陡峭的红砂岩山顶上,山坡朝向江面的一侧格外险峻……”山中的采石场看起来似乎经过刀削斧劈的石头,让作者强烈地联想起了尼罗河边的西西利斯(Silsilis)。“我们沿着台阶爬到了八层……在此环顾四周,景色蔚为壮观,美丽绚烂。从我们所在楼层望去,伶仃岛和广州城历历在目,黄埔和城中的塔就像守护内陆的卫士。东边,珠江的江面超过一英里宽,这里就是狮子洋了……”

四百多年来,莲花塔经历风风雨雨。1938年,日寇入侵广州,来到珠江口,见莲花山上有城墙,怀疑莲花塔内可能藏有中国军人,发动炮击,将二、三、四、七层东南面塔身轰烂,莲花塔上弹痕累累,“虽烂却不倒”。

1981年,祖籍番禺的澳门知名人士何添、何贤兄弟捐资修葺莲花塔。如今,约50米高的塔身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部11层,内有步梯,塔顶还设有巨大宝葫芦,游人可登至顶层观光。

莲花塔高耸于山顶,站在塔上,举目四望,视野可达数十里,若天气晴朗,东北边的广州塔亦清晰可见。狮子洋畔千帆过,莲花塔巍巍依然,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与梦想。

岭南七城市 都有莲花山

南粤大地,除南岭山脉之外,第二长的山脉要数莲花山脉。它自福建入广东,自东向西,经梅州、河源进汕尾,在海丰鲘门—鹅埠抵海,自东北到西南,绵延400公里。在鹅埠西南,莲花山脉的支脉跨大亚湾、穿过深圳,直抵香港,在大屿山珠江口外入海,又在珠海、江门“露头”,成为大小横琴、上下川岛等。向西,又有一条北支脉入东莞,跨珠江,到广州番禺,成了今日的番禺莲花山。鲜为人知的是,广州、深圳、东莞、汕尾、惠州、香港六城市均有“莲花山”,且都属于莲花山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莲花山脉的“孩子”。此外,韶关也有一个莲花山,不过韶关的莲花山不是莲花山脉的“孩子”,而是其“兄长”南岭山脉的“孩子”,可谓其“侄子”。

莲花山上建莲花城 “府城捍山”见证历史

清初修筑莲花城 历经三百多年风雨

广州莲花山还有一座藏匿在山林之间的古城——莲花城。这座古城历经300多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莲花城位于莲花山的东北角,古城墙被茂密的树荫包围。正门两侧既有就地取材的红色砂岩,又有青砖砌墙。走进莲花城,站在10多米高的城墙上,狮子洋就在眼底,三面皆可俯视珠江。城内还有一个古老的军事阵法——莲花阵。工作人员介绍,相传莲花阵迷宫仿照诸葛亮的八阵图而建,用于日常军事训练,后来倒塌,留有地基,今人按照原样修复。

莲花山上为何要建莲花城呢?据《南海百咏续编》记载:在郡东百里狮子洋口石砺山之巅。奇峰攒翠,下瞰虎门,为省会第一重关。相传为隔绝陆地居民与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海上势力的联系,也为了抵御海盗,1661年,清顺治帝下旨严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实行海禁。番禺知县彭襄向茭塘、沙湾两司摊派任务,让沿海18乡提供砖石和夫役,砌城墙,修营房,建墩台,于莲花山上建筑莲花城,作为军事防区。清康熙三年(1664年),莲花城建成,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城池为不规则椭圆形,能远控虎门,近制狮子洋,有“府城捍山”的功能。

不过,迁界禁海影响了百姓生计,引发民众不满,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民众要求,重新开放海洋,后来迁界禁海退出历史舞台,莲花城则保留了下来。

鸦片战争时期,莲花城又见证了英军侵略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把莲花城作为抗英的第二道防线。但清政府腐败无能,害怕战事扩大,派了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接替林则徐的职务。琦善来后,先拆除了炮台,然后解散水勇,撤销军防。

1841年1月27日,英方代表义律到莲花城和琦善“密商”《穿鼻草约》,主要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等条款,但琦善没有允诺。当年2月23日,虎门大战再起,英军以“坚船利炮”入侵广州城,之后又沿海北上。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踏入当下的莲花城,战争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但历史仍被后人铭记。经过1983年、2003年的两次维修,莲花城“修旧如旧”,内设历史展览馆及清兵营房等,展示出土文物及清军处理军务和生活的场景。现在,它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海防教育基地,向今人诉说这片土地的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

开山劈石早成过往 向海而兴正当其时

莲花奇观最强诞生地 新世纪莲峰观海映新晖

如今,莲花山又增添多处胜景。20世纪80年代初,莲花山告别单一渔民村的历史,蝶变为旅游区,建设了港口,发展迅速。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铧的倡议下,何贤社会福利基金会率先捐资,各方善者襄助建造观音像。雕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箔金观音铜像。观音宝相庄严,手持玉净瓶,面朝大海,人称“望海观音”,寄予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七心莲等奇观诞生于此

每到夏季,莲花山上各式莲花盛放,一年一度在此举办的广州番禺莲花文化旅游节闻名遐迩。全球共有4000多种莲花,这里能欣赏到1200种荷花和近600种睡莲,莲荷竞放,曲岸浮香,宛若人间仙境。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七心莲等奇观都诞生于此。

2020年8月,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莲花山七蒂莲荣获“一根莲茎生长最多莲花”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向莲花山授牌。2022年,莲花山一年内有8朵并蒂莲绽放,让人啧啧称奇。其中,品种名为“杏粉”的并蒂莲是从数千盆籽播莲花中选育出来的。双色莲花有两种颜色,一半为粉色,另一半为白色,仿佛情侣相拥在一起。由此,莲花山可以说是广州莲花奇观的“最强诞生地”。

莲花山成为爱鸟者拍摄鹭鸟倩影好去处

莲花山也逐渐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树木葱茏、四季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以“莲峰观海”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这里每年春天都会举办桃花节,游客络绎不绝。白鹭、夜鹭也来此“定居”。每天,晨曦或夕照下的莲花湖风景宜人,天空中,鹭鸟齐飞;地面上,人们手持“长枪短炮”,拍摄鹭鸟的倩影。

2022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试点——广州市番禺区渔港经济区正式揭牌成立。莲花山与周边的莲花山中心渔港、莲花山客运港、莲花山客运码头、海鸥岛农业公园、海鸥岛现代渔业产业园连成一体。街坊在这里能一站式体验乡村旅游、水上集市、渔村文化、美食等,回味儿时记忆,留住心中乡愁。

莲花山打造的“情人桥”打卡点。

▲莲花山打造的“情人桥”打卡点。广州日报

如今,漫步莲花山,燕子岩雄伟险峻、燕崖洞天外有天、飞鹰崖内石柱林立……2022年12月,广州市第一批16处工业遗产名单出炉,莲花山入选其中。岁月悠悠,莲花山开山劈石、一凿一钎的背后是广州人奋斗的过去。展望未来,莲花山上的古采石场、莲花塔、莲花城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