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吁建行人步道全面驳通海岸线,官商合作有出路,海滨发展更阔更远

2024-03-27 08:50

《财政预算案》提出,发展局将在维港海滨以试点方式,引入餐饮、零售及娱乐等商业设施。翻查资料,港府早已预留合共65亿港元,逐步落实多项优化海滨项目,惟在管理上仍面对加强畅达性及推广等挑战。有专家乐见港府加以落实建设海滨,认为发展上仍欠缺整体规划,期望日后各部门能在管理上互相协作及协调,相信未来发展会更理想。另有学者指,连接海滨及沿海现有的商业项目是重中之重,冀望各持份者能善用资源,共建海滨。

港府近年落实多项优化海滨项目,惟管理上仍面对畅达性等挑战。

▲港府近年落实多项优化海滨项目,惟管理上仍面对畅达性等挑战。

香港工时之长冠绝全球,普罗大众要在周末远离繁嚣,除了登山,也可以到海滨长廊休憩,享受恬静环境。近年港府积极发展海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出,发展局将在维港海滨选择合适地点,以试点方式引入餐饮、零售及娱乐等商业设施。港府在2019年至2020年已预留合共65亿港元,逐步落实多项优化海滨的项目,参考香港维港范围海滨用地的优化计划,两岸全长约73公里,其中35%已开放、12%将在2028年或之前开放,亦有6%已纳入未来发展项目。

《财政预算案》提出,发展局将在维港海滨引入餐饮、零售及娱乐等商业设施。

▲《财政预算案》提出,发展局将在维港海滨引入餐饮、零售及娱乐等商业设施。

要迎接更多海滨发展规划,必先就现况作出评估,或参考外地管理模式取长补短。有关注海滨发展多年的专家乐见港府加以着墨,但忧虑过去管理问题尚未解决,若然不加以改善,或成未来发展隐忧。

餐厅不足 “食粒烧卖都要立食”

海滨事务委员会成员、创建香港行政总裁司马文直言,对港府主动提出海滨商业发展感到喜出望外。他解释指,过去要在海滨划出饮食区是一大难题,因为香港大部分海滨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范围,惟署方主要管辖公园,不会涉猎餐饮业务发展,“较多海滨只有小食亭而非餐厅。”他形容,市民以往想在海滨“食粒烧卖、喝杯啤酒”都要立食,缺乏公众桌椅供市民用餐难免令海滨失色,故《预算案》无疑为日后发展打下“强心针”。

港府为推动夜经济,在多个海滨设立夜市。

▲港府为推动夜经济,在多个海滨设立夜市。

司马文建议,在海滨引入餐饮业务,必须划出指定土地作用餐区,因引入餐厅、临时食肆或美食餐车,同样要处理污水及厨馀,以及设置洗手间,最理想做法是沿海商场驳通海滨,开放室外用餐。但他举例,曾有商场设计图有户外桌椅,最终因大厦外围必须留有紧急车辆通道,令沿海用餐计划告吹,故他对政策推展有所保留,“相关细节未明,如何确保能引入餐饮业务仍有待观察。”

提升陆路及水路交通增畅通性

娱乐方面,近年参与水上运动的市民日益增加,不少人喜欢玩独木舟、直立板和平板赛艇等,惟全港仅有5个水上活动中心,设于大埔大美督、西贡黄石码头及赤柱正滩等偏离市中心的地区。司马文指,部分水上运动可以在海滨公园对出海面进行,但相关配套严重不足,除了没有位置存放水上用品,部分海滨亦欠缺公众登岸梯级。他举例,过去未能争取在白石角设置储物空间,甚至早前有团体签订临时租约,在观塘海滨举办短期水上活动,希望增设登岸梯级,长期惠及市民,无奈政府决定放置临时浮台供用家上落;活动完结后,市民就失去登岸设施。他指,该类发展措施“歎慢板”,成为市民享受海滨的掣肘。

有专家建议港府利用单车径组合各个海滨。

▲有专家建议港府利用单车径组合各个海滨。

事实上,除了以上的既有问题,立法会秘书处于今年1月公布以“海滨发展模式”为题的《资料摘要》,当中提及本地海滨在管理上仍面对畅达性及推广等挑战,如部分海滨路段未有妥善设置行人连接通道,导致人流甚少,惟局方指,部分土地由私人业主拥有或遭持份者反对打通;有意见亦建议当局尽快修订《保护海港条例》,容许以兴建行人步道的方式驳通海滨,甚或改善陆路及水路交通,以加强其畅达性。

钻研城市设计、公共场所及休憩用地的研究学者黎文燕认同指,过去许多海滨土地用于工业及航运用途,都是私人拥有,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政府允许大量土地重新开发作房屋及商业用途,没有要求发展商向公众提供通往海滨的道路,尤其以北角的沿海地方最为严峻,“唯一解决方案或是等待重建,由城规会要求重新开发海滨通道。”她指,政府早年就北角的情况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绕过私人发展项目,在水面上增建板道,惟相关工程仍在建设当中,实施前后花逾10年时间。

湾仔海滨设有“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合共提供约1.7公顷的海滨空间,以及800米长的海滨长廊。

▲湾仔海滨设有“水上运动及康乐主题区”,合共提供约1.7公顷的海滨空间,以及800米长的海滨长廊。

黎说,感觉香港的海滨管理模式不太集中,如海港办事处应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但因没有土地拥有权,无法控制土地销售、选择租户或直接管理大部分公共空间。她指,该设定有利有弊,港府在开发海滨地区时不用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但缺点是约束条件较多,举例有关交通网络、土地销售、开发时间表、海岸活动和公共空间使用等重大决策,皆要由其他政府部门提出,“他们可以作出政策指导,但不能作最终决定。”

司马文直言,香港欠缺海滨发展的整体规划,第一步应从“可步行性”入手,连接不同海岸线及海滨路段,及后再整体探讨可以建设的设施。他以荃湾至屯门一带海滨为例,中途会经过小沙滩及餐厅,建议官方利用单车径“组合”各个海滨,“单车径不应单纯让人踏单车经过,更要让人触及海滩和其他海滨范围。”惟他指,单车径由路政署负责规划,而非康文署及海滨事务委员会的职权内,“要在一个计划内整合所有建议并不容易,相信政府也明瞭当中难处,如果想作出改善,可以成立委员会去管辖所有海滨,看看如何解决困难。”

他提议,现有海滨事务委员会的方向要更宏观,才有利日后发展,“不应只是看重海滨,而是整个海岸线、整个香港,探索有何可以发展。”

黎文燕补充,适当的商业活动可以为海滨带来多样性及增添活力,无奈即使本地沿海有不少商场、酒店或办公大楼等商业项目,从商业角度出发,发展商都希望顾客留在店舖内,故不会主动开放地面空间,让客人与海滨“互动”。她认为,如何善用及连接现有商业资源至海滨,是今后需要解决的大课题。

发展局回应有关建议时,表示同意要善用私人市场的资源和创意,让海滨活起来,现正进行两个与海滨用地有关的研究,涉及红磡体育馆海傍用地及湾仔北海傍会展站上盖发展,将涵盖引进具规模的私人经营的餐饮、零售和娱乐设施,“如现有临海商业设施想开放地面空间供市民享用,是值得鼓励的建议,我们乐意跟有关方面作出探讨。”

发展局:正进行两用地研究增多元设施

发展局补充,近年设计海滨时,有特意加入更多能吸引人流的设施,如在东廊行人板道、东边街北休憩用地等预留空间和硬件设施,提供有特色的餐饮设施,部分将在康文署辖下的海滨场地内,会再商讨落实细节,包括引入私人机构营运设施;今年年中起,维港两岸海滨各有一试点引入潮流轻食饮品智能售卖点,提供雪榚、沙冰等轻食和饮品,局方亦会探讨引入“期间限定”的流动轻食饮品设施,如需要人手准备及翻热的食品,以增加选择及多样性。

不应只是看重海滨,而是整个海岸线、整个香港,探索有何可以发展。

团体倡设4路径  优化海岸郊游路线

有团体提倡连接不同海岸线,设立4条海滨径和环岛径,并收集市民意见,列出相关路段可改善的地方,冀政府部门参考及作出优化。

“创建香港”自2020年起,联同提供郊野保育和行山资讯的手机应用程式“TrailWatch”,推出4条海岸郊游路线,包括港岛环岛径、青衣环岛径、屯将海滨径及东岸海滨径,市民可登上网站,按难度、  路线长度、预计步行时间及起点等筛选出适合的畅游路段。

有团体提倡设立海岸郊游径,列出建议冀政府参考及优化。

▲有团体提倡设立海岸郊游径,列出建议冀政府参考及优化。

最新公布的东岸海滨径连接大埔、马鞍山及将军澳,不少人好奇相关路段早已存在,仍重新定位为“海滨径”。事实上,各个路段之间的连接性尚有待改善。

据该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同意加强现有海滨的连接性,把行人带到海边,亦有受访者关注行人安全及自然环境保育,希望海滨建设能减少使用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组织希望官方多参考和跟进,完善海岸郊游路线。

各地政府各出奇谋  吸引旅客游海滨

同份《资料摘要》亦有分析上海、悉尼和东京的海滨管理模式,各地政府为完善海滨发展各出奇谋,例如设立法定机构集中管理海滨用地,以及为融合公共空间与商业项目而推出多项措施。

悉尼鼓励位于岩石区的食肆试行提供室外用餐,并于海滨主办多项大型节目。

▲悉尼鼓励位于岩石区的食肆试行提供室外用餐,并于海滨主办多项大型节目。

悉尼海港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在管理上花了不少心力,除了设立法定机构集中管理海滨用地,更由该机构持有海滨土地及建筑的拥有权,故其资产管理方针或可较贴近市场需求;官方紧密控制和管理富历史价值地段的租赁,例如任何超过5年租期的租赁均须得到相关部长批准,以发挥该些地段的价值,同时保护历史遗产。至于上海及东京,前者近年逐渐融合海滨发展及商业项目,后者设立机制让持份者参与海滨的管理,包括由企业主导的规划委员会。

推广方面,悉尼为了振兴夜间经济,推出计划鼓励位于岩石区的食肆试行提供室外用餐,更在海滨地区主办多项大型节目及鼓励街头表演,以吸引市民和旅客到访海滨。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