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业界早前提出加价方案,建议平均加幅介乎11.7%至17%不等,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周五将讨论的士加价申请。尽管的士业界提出的加价理由是收费落后通胀多年、经营成本大增,但公众却认为有关建议加幅太高,远超通胀,加上的士服务质素差,加价并不合理。因此,当局在审议时须把好关,以免加价后乘客量流失,业界又很快再要求加价,最终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加幅过高公众难接受
运输及物流局提交的文件指,的士业界去年3月就加价达成共识,建议市区的士(红的)落旗加5元至32元,新界的士(绿的)则加4.5元至28元,大屿山的士(蓝的)则加6元至28元,加幅分别是18.5%、19.1%和27%,之后红的和绿的每次跳表均加0.2元,蓝的跳表加0.1元,令到平均加幅分别是约17%、15.4%和11.7%。此外,各项行李收费也申请加价。
的士业界早前已不断放风有必要加价,强调这只是追回现有收费落后通胀,但营运成本却不断上升,过去4年保费飙升60%,维修保养费也增加40%。再加上越来越多市民北上消费,导致商户生意冷清,街上人流少,搭的士的乘客减少,司机生意大减。
业界今次要求的加幅,比通胀2.1%还要高。事实上,这并非的士业界首次狮子开大口,早在2017年获准平均加价8.6%至11.2%后,翌年又再提出加价要求,落旗加价6至10元,平均加幅20.4%至25.7%,但其后相继发生黑暴和疫情,当局将加价申请拖到2022年才处理。即使港府2022年批准所有的士在落旗划一加价3元,平均加幅介乎11.5%至13.8%,但几个月后,的士业界又无理地再提加价要求。
从客观环境来看,的士业界要求加价的幅度和频密度,均令公众难以接受,尤其当前经济复苏力度不似预期,打工仔加薪幅度有限,一旦的士大幅加价获批,可能掀起各公共交通事业加价热潮,相信是公众和政府所不愿意见到。
尽管加价有助减轻的士业界的财政压力,但每次最积极提出加价的并不是前线的士司机,而是持有的士牌的车主,背后可能与的士牌价持续下跌,由高峰期723万元跌至现时约340万元有关。只要政府批准的士加价,车主便有理由加车租,补帮供车,令车主得益最大。
须设法提升服务质素留客
可是,加车租对租车司机却未必有好处,因的士加价后,乘客出行时会减少搭的士,而租车司机为了应付车租,有的可能做出拣客、兜路、滥收车资等违规行为,影响乘客和旅客对的士观感,觉得服务质素每况愈下;有的希望在每更多做几转生意,不惜冲灯,增加发生交通意外风险,从而令保险公司要大幅加保费。因此,加价未必可改善司机收入,随时适得其反,让乘客觉得与其付出差不多金额车资,倒不如电召网约车司机,起码可享用更优质、更安全和舒适的点对点乘车服务。
要让市民觉得的士加价合理,首务是设法提升服务质素,挽回市民和旅客对的士的信心,而不是一味埋怨网约车抢生意和不断提出大幅加价。政府鼓励的士业界组织车队是个可行方法,为乘客提供网约平台及电子支付方式,更要求在车厢内安装摄录系统和驾驶安全装置,有助改善对的士观感,而安装摄录系统亦有助降低营运成本,因有保险公司愿意为装有相关装置的的士,提供保费折扣、减低索偿自付额等优惠。因此,的士业界须反躬自省,设法提升竞争力,切勿单靠加价来维持收益,否则便是抱薪救火。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