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仕,明朝的诗人郭钰

2024-05-13 14:46

在中国历代的诗歌中,要数元代最为悲催了,世人只知元曲,不知元诗,元诗集的普及率极低,是难以想象的低。

这也难怪,自唐诗后,宋诗就几乎溃不成军了,因此有“唐诗之后更无诗”之说,且因宋词的光辉,除了几首所谓带哲理的诗被誉为“理趣”外,宋诗的光焰被宋词遮了个结结实实,到了元代之时那就更不用说了,元诗被完全地被忽视了。

元代虽然时间不足百年,但诗人群体其实是相当庞大的,古诗词中所列元代诗人就有1455位,但是,现在除了有人偶尔能背诵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外,再有能背一首之人,那是少之又少了,除非是专业研究人员。

郭钰正是这一众人中的一员,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但对他的介绍极少,而专门研究之文则更是凤毛麟角,所有介绍他诗词文中的简介,都是下面这千篇一律的一段话,这便是有关他的全部了。

“元代爱国诗人郭钰。字彦章,吉水人。生于元仁宗延祐三年,卒年不详,年在六十岁以外。元末遭乱,隐居不仁。明初,以茂才征辞疾不就。钰生平转侧兵戈,为诗多愁苦之辞;着有静思集十卷,《四库总目》于当时盗贼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足补史传之阙。”

他是生于1316年,距元朝1271立国已过去数十年时间了,所以,他是正宗的元代人,而他又是卒于明初,朱明王朝多次以茂才征召他去做官,但是他以元朝遗民自居,公然抗命不就,年逾六十,竟以贫死。

他的贫,是难以想象的贫,他对此自述道:“余值时危,一穷到骨,薪米不给,恒自谓不敢侥幸,今春雨雪连旬,拥牛衣以当长夜,寒砭肌骨,遂成痁疟。”

天寒地冻,夜拥稻草,疾病缠身,家无炊烟,这是比赤贫还一无所有的贫,想一个在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士,生活竟是如此艰难之状,真是让人扼腕叹息,这是否有当朝存心迫害之嫌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郭钰,历史上留下的相关资料极少,对他的生平人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他是否出仕元廷也无人知道,但他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这个结论是从他的一首诗中想象出来的,不过,在他诗集的序中有称“有经济,能自守”,看来至少是一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

老气棱棱齿如铁,曾咀奸腴喷腥血;倦游十载舌空存,欲挽银河漱芳洁;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对象让人吃惊,乃是人们每天必用之牙刷,诗名为《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这肯定是历史上第一首有关牙刷的诗作,也是中国人至少在元代就用牙刷的佐证,在那个时代讲究口腔卫生之人,这可不是成天为衣食忧愁的小民百姓能享用的,故而想,郭钰必定是一生活精致的小资之人。

此诗实际上是诗人借物抒情之作,即“但当置我近清流,莫遣孙郎空漱石”之意,他用“漱石枕流”的典故,体现的是自己不染尘垢,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的品性,所以,由此可以推测,他没有去元廷做官,而是一位类似隐居的学者高人。

在元代文人所写的题材中,有两类特别引人注目,一是由宋而来的遗民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透着对旧朝的怀念和伤感,但又不敢表现得过于直接,所以往往写得比较隐晦;再一便是隐逸,以尊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怀为主要特点。

郭钰是秉承崇陶诗一脉的,但他却是元代遗民,对明王朝的建立有着敌视感,他又是一有风骨的文人,不仕二姓使得他拒不入朱明为官,即使穷困潦倒也不为所动,因为,他将反元末战乱给他带来的伤害,都归结于这些军阀豪强身上,谁当皇帝他都是采取拒绝的态度。

晚年的郭钰正处于明末反元浪潮高涨之时,农民起义在各地呈风涌之势,但他们除了抗击元军外,更多的是相互争斗,红巾系打非红巾系,东边的打南边的,称王称帝者多多,一团地乱象,而最受其害的当属平民百姓。

他生活的江西是地方豪强徐寿辉所控制,打得来也是一塌糊涂,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柴米缺乏,忍饥挨饿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写下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情形,盼望着王师早日来此平乱,还民众一个安身之地。

郭钰是被冠以爱国诗人头衔的,与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不同,他盼望的王师是异族元蒙的军队,希望他们早日到来,尽快平乱,以解民悬之苦,这想来似乎有点异样的感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