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朝廷常把犯人流放宁古塔,宁古塔亦是神剧《甄嬛传》中甄嬛全家被流放之地。究竟宁古塔是在哪儿?为何会成为当时的“流放重地”呢?到底为什么犯人都惧怕,甚至有人宁死不去呢?
▲宁古塔是《甄嬛传》剧中甄嬛全家被流放之地。
▲《甄嬛传》剧中亦提到宁古塔令人闻之色变。
▲携妻带子、扶老携幼举家流放一路前行更是惨不忍睹。
▲流放犯中女人会被当成军妓,被军官或者士兵凌辱。 示意图
古代五刑制度之一
黑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周喜峰指出,隋文帝在位时颁布了《开皇律》,确立了古代的五刑制度,包含死刑、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其中最严重的是死刑,其次就是流刑,流刑指的就是流放,刑罚比死刑稍微轻一点,因起码保住人的性命,据称用来表现皇帝的“仁慈”,正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清朝建立以后,亦延续了古代流传下来的流放制度,会把罪犯流放到边疆地区,通常是人烟稀少,荒凉至极之地。而会被判流刑的主要有4种人,第一就是反清人士,他们失败被捕后,主犯都被处以死刑,其他的则免死流放。第二种是在官场上犯了错误的人,第三为清初文字狱的罪犯,最后则是重大刑案的犯罪者。有不少名人都曾被流放到宁古塔,像是郑成功的爸爸郑芝龙、叔叔郑芝豹,以及明末清初的诗人吴兆骞。
流放地点的远近,主要和罪行的轻重有关,犯的罪越重,流放的地点就越远,且大多都是人迹罕至、生活条件刻苦的边疆区域。宁古塔正是清朝流放罪犯的重点区域。
宁古塔在哪?为何让人谈之色变?
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位于现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是极其偏远的苦寒之地,当时该处汉人很少,多是少数民族。当地天气异常寒冷,荒凉偏僻、条件恶劣,还有不少凶恶的猛兽生活。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如此远程,就算是普通人也得走三、四个月时间,更何况是重枷在身的流犯,至少也得比常人多上一倍的时间,被长时间关押的,由于身体虚弱很多都没能活着走到宁古塔。
环境恶劣 不适合生存
宁古塔一年到头无霜期不过百天。从8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5月都是白雪皑皑。而无雪的季节也是气候阴冷,狂风暴雨不断。南方人很难适应当地天气,加上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那里,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极其虚弱,冻伤甚至冻死平常不过。此外,这里有东北虎,狗熊等凶猛野兽出没,一旦不幸遇上,就是九死一生。明末清初书画家方拱干曾形容:“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为奴为婢 饱受摧残
来到宁古塔后,犯人们就被分配给看守的士兵为奴,做又苦又累的粗活,甚至代替牛马耕地,挨打也是家常便饭。加之清兵发饷不及时,士兵都吃不好,这些犯人吃穿就可想而知了。干活挨累吃不好睡不好,加上这些犯人以往大多是高高在上的官员,官家亲属,一旦成为低贱囚犯,思想上很难接受,身心俱疲饱受摧残,比死更难受。
而且一般被流放到此的还有犯人的妻子儿女。女人会被当成军妓,被军官或者士兵凌辱,这种折磨让人崩溃。
正因宁古塔环境恶劣,加上流犯待遇极差,令人听到后谈之色变,不少到了宁古塔的犯人,也往往会冒着杀头风险逃跑,《清史稿》对此有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