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延绵,爱家爱国

2024-05-31 10:24

自第二代始建书屋、第三代由商转儒,儒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逐渐浸润蔡屋围蔡氏士林。在读书人的努力下,这些情怀和理念的影响逐渐扩大,渐及蔡氏族老妇孺。于是,深赜与朴素交融,由乡及国、爱乡爱国的理念逐渐成为蔡氏子弟尤其是蔡氏精英子弟们为人为官的基本守则。

据《惠东县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多祝升平约主,诰封奉政大夫,蔡氏第五代蔡应林为阻止当时归善县宰随意增收苛捐杂税,组织乡民抗争,并请清朝御封“附王”古隆贤(惠东安墩人)到营盘头渡口协助抗争,迫使县宰衙役弃船逃走,最终平息事件。不管是修建书屋,还是抗争苛政,支撑蔡应林兴教育民、除暴安良的,是一份爱乡之情。

蔡氏子弟的爱乡不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乡,亦包括他乡。

据光绪《惠州府志》介绍,蔡氏第五代蔡应嵩进士及第后,即以安义知县身份赴任江西。在安义主政期间,蔡应嵩“以德化民,不尚苛刻,新文山书院”。重建后的文山书院增加了小讲堂、肄业所、传经堂等教育设施,又“增月课,立学规”,使得安义人文蔚起,深得百姓爱戴。

这份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民国初年,出任广东国民政府议员的蔡氏第七代蔡国鑫,顺应革命潮流,力主维新。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时任少校的蔡氏第八代蔡炳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无论是除暴安良、保卫家园,或是兴教镇乱、安邦定国,还是为国捐躯、保家卫国,时空虽异,但理念传承。

这份家国情怀,源于蔡氏子弟们生命的自觉,更源于蔡氏家族世代家教的传承。无论身处太平盛世,或是硝烟乱世,蔡氏族人始终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奋发向上,维新图强。

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交织出一幅幅悲欢离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蔡屋围蔡氏一门书风鼎盛,礼义隆昌,其留于后人的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其重教崇义、怀乡忧国的传统和理念值得传承、赓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