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局要想生意好,镖师武艺最不重要

2024-06-13 13:55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张黑五为了谋生,倚仗一身好武艺,曾在京师给官府运送官银。张黑五从此被视为古代镖局的开山祖师。古代由于交通条件有限,一千公里路程现代人只需要几个小时,当时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加之当时人口密度低,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随处可见,给出没江湖的盗匪们提供了很多打劫客商的机会。因此镖局这一个专业承接长途押运财货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

镖局兴起之后,无论是民间客商运送贵重商品,还是官府运输官银,都会选择与镖局合作,以保证银两或者商品的安全。京城以及国内各大城市、水路商阜口岸,各大镖局的总号、分号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社会流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古代镖局的业务门类,按承接护送的目标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六种,几乎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以为,古代镖局要想顺顺利利行走江湖,首要依靠的是镖师的武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古代镖局要想做好,有三大要素,镖师武艺恰恰是最不重要的第三条。

这三大要素是:第一要在官府中有过硬的后台,因为再厉害的盗匪也轻易不敢开罪官府要人。如果与某位巡抚、提督之流大员建立起关系,实力再强的盗匪知道后都会避而远之,转而去挑其他软柿子捏。第二是在绿林中有很好的人脉,镖局做的是正经的白道生意,但却与绿林大佬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与各地各个山头的大佬有了交情,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或者官府势力范围达不到的地方,江湖大佬们的面子就很管用。

有了上述两条作为基础,镖局外出千里走镖,就能避开难以抵挡的大股盗匪的侵扰。此外才谈得到第三条:也就是镖师的个人武艺必须出众,万一途中需要动手,镖师们就得真刀实枪地亮出本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试想如果镖局出一趟镖,每次都打得刺刀见红、伤亡惨重,那恐怕根本没一个人愿意干这一行。

既然镖师的个人武艺对于镖局只是要素之一,那么古代镖师们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抗战期间,一位在晚清镖局中干了20多年的老镖师走上了卢沟桥战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这个老镖师名叫李尧臣,河北冀州人,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的真功夫。十几岁时他经人介绍,进入京城最有名的会友镖局当了一个伙计,十多年间成长为一个名震一时的武林高手,也是会友镖局的金牌镖师之一。

卢沟桥之战中,西北军29军将领佟麟阁向当时的武林高手求助。

他把李尧臣请到了卢沟桥战场上。李尧臣潜心研究出一套专门克制日军刺刀战术的刀法,并在西北军中成立大刀队,他亲自负责训练大刀队成员,让他们尽快掌握这套刀法。从此,29军大刀队成了西北军的一张王牌,在卢沟桥之战中狠狠教训了日本侵略者,让他们尝到了中华武术的厉害。由此可见,镖局中的镖师们确实是藏龙卧虎,有真功夫的大有人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