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惠州文化之源,洞见古城时尚魅力

2024-06-28 14:33

涓涓东江水穿城而过,惠州文化传承千年。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让古城焕发多元文化与烟火气并存的新魅力。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鹅城大桥“鹅首”合龙

▲鹅城大桥“鹅首”合龙。

近日,鹅城大桥顺利合龙,以“天鹅之姿”傲立于东江之上,“鹅城”文化有了新的可视化载体;《1942穿越封锁线》自“五一”假期以来连演7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看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惠州市博物馆策划了系列活动,旨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馆内,读懂惠州这座城……透过这些事件,追溯背后的文化基因,看看浪漫的惠州人如何赋予惠州这座古城新的时尚魅力。  

“桥”见惠州

“鹅首”合龙彰显“鹅城”文化

5月1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段鹅塔合龙段的精准对接,由中铁广州局集团承建的惠州鹅城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通车倒计时。

鹅城大桥连接的是江北中心城区和水口片区。从惠州版图看,水口区域紧邻江北和桥东两个区域,被三环路所贯穿,一直以来都处于惠州市中心的核心位置,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然而,过往水口与市中心区的交通连接不够紧密,导致水口片区的城市化建设比江北、桥东都要“慢半拍”。2019年隆生大桥开通后,水口逐渐跟上市区发展步伐。

“一遇到周五或周日的下午,我都要掐着时间避开高峰期。”市民朱先生出行路线均为惠州道路高峰期的拥堵点,“期待鹅城大桥通车后可以缓解一下交通压力。”

据项目承建方介绍,鹅城大桥计划今年建成通车,全长1119.5米,为50米+180米+180米+50米四跨连续斜跨异形系杆拱桥,采用钢梁钢拱结构,按双向6车道设计,横跨630米东江水域。建成后不仅能极大地缩短江北水口两地的通勤时间与路程,也可以减轻隆生大桥、东江大桥的交通压力,打破南北片区通行的瓶颈,使惠州城市版图向东扩张效率迅速提升。

除了通勤作用外,鹅城大桥也承载了满满的文化元素。

惠州,别称“鹅城”,近千年前,北宋大文豪苏轼寓居惠州时在白鹤峰购地筑房,提笔创作了大名鼎鼎的《白鹤新居上梁文》,开头即为“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这是惠州别称“鹅城”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据了解,惠州“鹅城”之名相传源于一美丽传说,相传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虽然传说中没有言明仙人名讳和到惠时间,但据专家考证,此传说是由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演变而来。仙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千余年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早在隋唐时期,“鹅城传说”就已在惠州广为流传,这一传说也于2018年被纳入惠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鹅城大桥在设计上延续“鹅城”历史文脉,艺术造型蕴含“天鹅引颈高歌”的美好寓意。项目承建方有关负责人成卓鹏介绍,鹅城大桥以东江之“水”、惠州之“鹅”为主要元素进行演绎设计。远眺,犹如两只美丽的天鹅在东江上曲颈游曳,姿态轻盈优美,为东江增添了独特的美丽情调。近观,由空间拱肋和风撑描画出的天鹅羽毛洁白如雪,为山水优美的惠州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透过鹅城大桥,民众看见“鹅城”文化、记住“鹅城”历史、留住“鹅城”乡愁。近年来,惠州也不断增强“鹅城”文化的宣传,在花边岭广场、惠州市会展中心等地,都打造了“鹅”文化地标。合生大桥整体外观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呈现“天鹅塔”形式,全桥具有天鹅在东江上振翅欲飞的动感……“鹅城”文化元素不断渗透在惠州这座城市每一处。

文/潘小笛 贺沁怡 图/闫婷 尹红 惠博新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