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守护千年史,笔墨传承万家灯

2024-07-19 10:38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客家门神画不仅是春节习俗中的一抹亮色,更是深深植根于客家人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客家门神画见证了千百年的文化变迁,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客家门神画面临发展困境,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正积极探索新出路,让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光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时人们通常会在年初之际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而门是其中重要的一祀。

桃符祈平安

东汉班固曾在《白虎通德论·五祀》中记述:“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溜也。”据记载,当时祭五祀要顺五行“岁一遍”:春祭户、夏祭灶、秋祭门、冬祭井、六月祭中溜。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演变成春节时期祭灶神、祭门神的习俗。

门神是人们构想出来的守护门户的神明。秦汉时期曾出现画着祥禽、祥兽的门画。最早出现的人格化门神是神荼和郁垒,汉代王充在《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W1a

▲客家门神画。梅县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W1b

▲客家门神画木制版。

W1c

▲蔡蒙吉故居门神画。梅县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W1d

▲客家门神画。梅县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W1e

▲客家门神画贺年卡。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上,意在祈福灭祸,谓之桃符。宋代诗人陆游在《岁首书事》一诗中亦有“郁垒自书夸腕力,屠苏不至叹人情”之句。

“抖擞门丞秦叔宝,贝带璘斑光射。”中国流传最广的门神应是隋末唐初的两名武将——秦琼、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不知为何忽然病倒、噩梦连连,秦琼与尉迟恭为他守门,他才安然入睡。为免二将劳累,李世民将其画像真容贴于宫门之上。《西游记》也讲述了这一故事,叹道:“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随着客家人的南迁,祭门神的习俗也传入梅州地区。由于古代百姓所住宅院的门多为两扇对开,所以门神都是成对出现,它们在门上相对而视,守护家门。

在梅州,一些大户之家的祖祠,或旧时有功名的民居会在门板上直接手绘门神画,以彰显门庭和激励后人。以梅县区为例,迄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门神画”是松源镇金星村的南宋一门三进士、爱国诗人蔡蒙吉故居的“门神画”。一对门神均为武将装扮,长髯威武,一人扶剑、一人扶锏,双脚张开而站,门神画满整副门板。

同为松源镇的明代龙源宫的“门神画”,其构图与蔡蒙吉故居的“门神画”一样,都是整副门板全部画满。此外,位于松源镇圆岭村、清代官员王利亨的故居,门神画构图亦是“顶天立地”,当地至今流传着“门神画到脚,照壁有麒麟”的俗语。

随着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门神画开始蓬勃发展,在民间进一步普及。因此除了手工绘制门神画,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张贴门神画成了梅州客家地区年俗活动的重要内容,谓之“贴门神”。至今在梅州,一些农村地区仍有过年“贴门神”的习俗。

文/图 丘锐妮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