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大学:国子监,直接对皇帝负责

2024-07-30 10:09

在中国古代,国子监也称为太学,它具备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机关,其主要负责人为祭酒、司业、监丞等。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在北京安定门内,有一条幽静深远、古意盎然的街道叫国子监街,它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道的古老建筑群落──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东侧紧邻的是孔庙,孔庙是封建帝王祭祀孔子的庙宇。两组建筑群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尊孔崇儒的真实写照。

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太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教学和教育管理的职责都归于此,因此又称国子监。“监”表示行政管理机构,即衙门。元、明、清三朝,这里成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科举人才和各级官僚的皇家大学。

国子监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总体上是“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三院是指国子监的三进院落;六堂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东西各三堂;两厢是祭酒(校长)和司业(副校长)的办公场所;敬一亭是存放皇帝训旨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兼顾了教学育人和行政管理的双重需要。辟雍大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与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的六大宫殿之一。“辟雍”一词源于古代天子的讲学之处,《诗经》中就有“于论鼓钟,于乐辟雍”的诗句。

作为官教合一的机构,国子监的教官既是太学里的老师又是有品级,享受俸禄的官员。以清代乾隆朝为例,满、汉祭酒从四品,司业正六品,监丞正七品,五经博士和六堂助教从七品,学正、学录正八品。祭酒是国子监的实际管理者,司业辅佐祭酒办理各种事务。

国子监自成立以来一直隶属于礼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立管理监事大臣作为国子监的最高领导。这一职务都是由官居高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兼任。国子监从此独立于礼部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或太学生。国子监的学生分六堂上课,六堂各有名号,类似现代学校的六个班级。学习期间,不得随意外出,遇事外出必须持“出入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