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的慈善事业,传承了八百年

2024-07-31 11:11

范仲淹做官多年,职务做到副宰相。他操心范氏家族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于是花大把银子,买了千亩良田做扶贫基金,当时叫义田。范氏家族中贫寒不能自立的人,其生存情况,可以靠义田的田租收入中得到保障。

一项慈善事业能否长远发展,首先得看它的发起人,范仲淹就是范氏义田最伟大的缔造者,他的高尚人格决定了义田八百年的基业。

范仲淹是很重视人格传承的。他教育四个儿子,要做到孝、仁、慈、宽,因此,四个儿子做人都很正直、厚道。

长子范纯佑,“事父母孝,未尝违左右,不应科第”。他照料父母,不离开半步,连公务员也不去考。这是孝。

次子范纯礼,徽宗年间任开封府府尹,有个市民忽发奇想,做了个桶子当道具,戴在头上,问:“我像不像刘备?”平民百姓说自己是帝王,那时是死罪。有个开封市民将这人告到开封府。范纯礼说:如果因此治罪,恐怕会辜负苍天好生之德,最后连板子都省了,教育一下就放人。这是仁。

三子范纯粹,看到同僚搜刮民膏,他叹气:怎么能忍心取百姓的膏血呢?后来他任京东转运使,将那些搜刮民财的条例全部废除。这是慈。

四子范纯仁,官职做到宰相,他曾在太后前劝诫:“我大宋皇朝要厚道,要宽容,不要因为一两句话就贬谪官员。”又打报告给哲宗,认为君臣犹如父子,不要太计较臣子,不要置之于死地。这是宽。

四个继承人,孝、仁、慈、宽四项素质具备,这样去做慈善事业,起码有了品质的保证。

范纯仁大部分的俸禄、赏赐,都捐献给了慈善基金,扩大了基金的规模,他将义田从1000亩扩大到3000亩,本金增加了两倍。义田的经营,又传给孙辈,代代相传。

到了南宋,义田及设施遭到战火破坏。谁来维持这份只烧钱不赚钱的产业呢?还是人品发挥了作用,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有财产捐献出来,重新买田、建造仓库,恢复了原来的规模,范良器还亲自掌管具体业务达一年之久,以提供一种管理模式,供人仿效。

范良器兄弟恢复义田基金时,南宋朝廷下令免除义田之税,天下的慈善者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就写诗写文做宣传,帮著吆喝。例如同时代的大学士楼钥,就写了《范氏复义宅记》感叹:文正公(范仲淹)孤贫时,未曾得到范氏族人的半点资助,但他发达后,却将恩惠给予全族,“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这篇文章说明,正是因为第一代慈善人操心别人多过操心自己的品德,感召了天下读书人、士大夫去追随、赞助他的事业。

到明朝时,因为客观原因,范氏慈善基金难以维持,当时天下闻名的清官——苏州知府况钟闻之,立即投入人力、物力,重新撑起了这只几百年的老基金。到17世孙范允临时,他又增加千亩田产。到清代的雍正七年,范瑶再次加入田产10顷。后人不时注入新资产,不是冲着盈利来的,而是冲着范文正公的人品来的。

就这样,范氏义田基金绵延、存在了八百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