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个本地制作的长寿音乐剧《我们的青春日志》,是陈恩硕(Tom)早年在英国修读戏剧硕士时始发的念头。“那时在英国,眼见一些长寿音乐剧公演几十年依然大受欢迎,香港有很多质素高的舞台剧,却通常只演一、两星期便结束,觉得非常可惜。”Tom当时便思量,香港有没有做长寿舞台剧的潜质和空间?
▲陈恩硕希望藉长寿剧让剧场文化变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香港首个本地制作的长寿音乐剧《我们的青春日志》近日突破500场演出。
▲陈恩硕选择以音乐喜剧为主调,让观众能以轻松的方式观剧。
▲剧团近日邀来香港小姐向海岚(左)演出《我们的青春日志》。
▲《我们的青春日志》是一齣关于追寻梦想、爱情和人生等的励志音乐剧。
一齣舞台舞,观众由零开始去消化、接受,慢慢升温至传扬开去,都需要时间。纵观过往,香港小型剧团制作的剧目,即使质素和口碑俱佳,到坊间留意时往往已到演出的尾声,好的作品最后都被埋没,“香港舞台剧市场较细,制作长寿剧或许可以将市场做大一点,公众有多点机会接触剧场,再慢慢将剧场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将剧场文化植根,是Tom在香港尝试制作长寿剧的初心。
受到《The Book of Mormon》和《Legally Blonde》等剧的启发,Tom选择以音乐喜剧为主调制作《我们的青春日志》,“我们每日都面对现实世界,走进剧场便毋须太沉重,我希望观众能以轻松的方式睇剧,笑反思。”Tom认为香港观众较易接受音乐喜剧,歌曲加上目不暇及的视觉效果,能让一些初接触剧场文化的人有轻松的体验。
谈到在香港制作长寿剧的困难,他称首先是要改变大众的想法,“曾听不少人说会在外国睇舞台剧,却少在香港睇,因唔知好唔好睇。”他希望能以长寿剧的长期口碑,令大众慢慢接受香港制作的舞台剧。其次是成本控制、演员度期、场地、票房高低潮等,而对Tom来说,最重要还是考虑如何引起更多人对剧场文化的兴趣,让从未走进剧院的观众进场、令观众看完再看、以至由此去欣赏其他剧,“是一个个的考验,压力没停过。”
观众的实际支持,成了他的强心针,《我们的青春日志》于上周末刚公演500场,“知道有些观众看了四、五十次,感觉奇妙亦感动,感恩团队与我一同去实践。”比起追求场数,他说更鼓舞是让剧场变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有人因看了剧而有所启发,内心得到某些缓解。
Tom表示《我们的青春日志》将会拍成电影版,未来亦计划拓展至大湾区演出,“能将广东话音乐剧带到大湾区,保育广东话之余,亦是剧场文化的交流。”他不反对将此剧制作成其他语言,包括普通话版本,“就像一些百老汇剧亦曾在不同国家以当地演员和语言演出。”并期望有天能往世界各地巡演。
文:Joanne Cheuk 图:爆炸戏棚提供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