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科学家慷慨捐赠,以李政道为例

2024-08-06 10:01

古人言,“大德必得其寿”,此话不虚。近日,据报道,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李政道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其中,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此外,他还获得伽利略奖章(1979)、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86)、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95)、纽约市科学奖(1997)。

除了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1998年,李政道先生决定将他和夫人的全部积蓄及家人的部分存款捐出,设立䇹政基金”,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支持非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利用暑假和课馀时间了解科学研究领域的工作。其后,他还将上海故居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

李政道先生高风亮节,给学术界树立了良好榜样。其实,从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捐赠层出不穷。其后的科学家捐赠,尽管捐赠量级与影响力与诺贝尔相比存在差距,但也日益成为一支新兴的、极具影响力的战略性捐赠力量。诚然,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迄今仍是捐赠体量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强的科学家之一,开启了科学家捐赠的先河。

2024年5月,“量化之王”詹姆斯•西蒙斯去世,享年86岁。作为量化投资模式的开创者,这位传奇人物创建的大奖章基金依然保持着量化投资领域的最佳业绩。同时,由于具有数学家、投资家、慈善家合体的特质,他的影响力同时覆盖了这三个领域。他去世后的深远影响,在诸多领域久久不能平息。从他的慈善捐赠轨迹来看,西蒙斯及其基金会的资助方向主要包括数学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孤独症与神经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与文化等,受益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市立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也包括纽约K12教育系统。

不仅是在全球各地,中国也有不少科学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支持教育、文物保护等各项事业发展。2023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向北京大学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类似的捐赠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崔昆教授多年来捐资助学已超1000万元。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振义将所获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百万元奖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早在2010年,他就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元巨额奖金中的绝大部分捐给了上海交大医学院。科学家作为捐赠资金的供给者,与常规的捐赠者相比,确实更了解需求侧的情况。

从捐赠对象来看,这些科学家大多面向自己曾经就读的,或是自己曾经工作的大学或科研机构捐赠,也有一些科学家会向自己伴侣的母校捐赠,如罗伊•瓦杰洛斯所捐赠的巴纳德学院,其夫人戴安娜1955年就曾毕业于此。不考虑房产、手稿、专利等捐赠形式,仅从现金捐赠情况来看,科学家捐赠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收入、各类奖项奖金、创业与经营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等。无疑,科学家是一种战略资源,科学家捐赠也不同于其他捐赠形式,是一种战略性捐赠资源,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乃至全社会公益慈善文化的培育都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