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除了蒙军的直接入侵,还与经济崩溃有关

2024-08-06 11:14

通货膨胀的意思,就是“一百块钱越看越像十块钱”。其实通货膨胀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要远比这个词产生的历史早很多,早在两汉时期就出现过CPI连连走高的现象。不过那时还没出现纸币这个东西,所以没形成大规模、超长度的通货膨胀。

到了宋朝时期,四川地区由于流通的铁钱太重,经常出现买一头驴的钱比驴本身还重的事情,所以出现了“交子”这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最初在北宋时发行量并不大,而且国家经济相对稳定,所以信誉度相对较高,并没有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但到了南宋时期,情况就大为不同了。那时宋朝的统治区域仅限于江南半壁,而那时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地盘少了,铜矿自然也就少了,货币出现了存量赶不上经济需求的局面。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纸币进入了大量使用的快车道。那时的纸币因为是用楮纸做的,因为也被称为楮币,也称会子。

公元1160年,也就是绍兴30年,楮币开始正式发行,“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东南会子自此始。”

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皇帝宋孝宗没有任何先进经验可以藉鉴,在发行量上没有设定限额,由此导致六年后纸币发行过量,达到二千八百多万贯。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一段时间首都临安城出现挤兑风潮,严重影响了经济稳定。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宋孝宗不得不动用储备金──大约银钱二百万两回收楮币,这才稳住市场,使经济没有崩溃。

这次事件之后,宋孝宗制定了严格而谨慎的纸币政策。具体办法就是对楮币进行定界和定量:每三年一界,每界一千万贯,每界使用六年。因为措施得当,而且执行到位,楮币保持了一段相对稳定的运行期。宋孝宗曾对大臣说过:“朕以会子之故,几乎十年不寐”,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对纸币的发行是多么的小心翼翼。

到了宋孝宗之后,相对安定的局面被接连打破,韩侂胄北伐、蒙古入侵等等战事不断。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宋朝国内作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总体供应量没有增加,而货币需求却水涨船高,导致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又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政府只好通过增发楮币,来满足货币需求,于是超发现象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也到了惊人的地步。例如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的时候,楮币一贯还能兑换700多文铜钱,到了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一贯楮币仅能兑换300文。

那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楮币的生产速度根本满足不了政府需求,以至于造币厂的官员干脆把库房里破烂不堪的陈年旧币投放到市场。到了最后,政府都搞不清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纸币了。到了大糊涂蛋宋理宗当政时,他索性下令: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

通货膨胀造成的是百姓购买力下降、民心不稳,百姓怨声载道。一个民心不稳的政权即使出现再多的文天祥,也是于事无补的。南宋灭亡除了蒙军的直接入侵,也与经济崩溃的间接打击有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