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一篇感人肺腑至深的臣子对君王上奏的表文,也是诸葛亮大半生的一个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全文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父子的忠诚以及对刘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刘禅能担起蜀汉的重任,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帝王,但总体上来看刘禅的表现前期有良臣辅佐平安无事,后期刘禅重用宦官朝堂一篇昏暗,达到了不得不亡国的地步。
那么为何《出师表》并没有起到感化刘禅的作用。觉得有以下三点原因?
刘禅的性格原因。
刘禅是刘备老年得子,性格也都遗传刘备。刘备早年的性格史书上介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直到后来受到同宗叔父的救助,读书后才有些改变。
刘禅的性格史书上记载他是个比较单纯、懦弱、没有责任感和比较乐观的人,单纯相信宦官黄皓之言,对魏国的进攻置若罔闻,亡国后的“乐不思蜀”也表明明他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刘禅没有像刘备那样艰苦奋斗创业的经历。
刘备四处征战一生,深知残酷的乱世生存法则,刘备为了在乱世创业不畏艰难险阻。
反观刘禅的一生比较安逸舒适,没有经历过像曹丕那样世子之位的斗争,顺利继承刘备的皇位。继位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历练,史书上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由葛氏,祭则人。”等等,这些表示刘禅缺乏一种责任和担当。
有了诸葛亮,刘禅可以当个甩手掌柜,一切只要按部就班按照诸葛亮的意思来就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禅早就没了进取之心,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得到举国上下的支持包括刘禅。
刘禅的能力。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对刘禅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一个贤君能“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后面则是昏庸之辈“惑阉竖则为闇之后”,前后的变化陈寿解释为环境的原因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确实是这样。诸葛亮在世时,一切顺序进行,诸葛亮死后,尚有蒋琬费禕董允等贤相辅佐,等到他们死后,宦官黄皓开始操弄权柄,刘禅对此一再包庇和信任,或许刘禅早已忘记了诸葛亮曾在《出师表》里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中原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
但刘禅的性格、能力不是一篇《出师表》就能改变的,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延续蜀国近三十年,也表明了他是一个有一定的能力。
本性难改的刘禅加上时事环境的变化,刘禅安逸享乐,不思进取最终还是导致了蜀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