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课时添多元教学,改革小学体育,培育未来“剑神”不是梦

2024-08-22 08:46

奥运热潮未减,不少家长都盼子女多运动,成为下一代“剑神”和“飞鱼”,惟对比世界各地的体育教育政策,本地小学体育科课时偏少,而教学取决于校本课程,并非所有学童都有机会学习游泳和接触新兴运动。 有小学教师指,教学受制于标准课时,盼政府跟进,并进一步加入不同体育元素,让学界“名正言顺”推广,令小学体育课更多元化。 现时教育局拟把体育科纳入小学呈分试,有学者指,即使体育科呈分占比少,仍有“象征意义”,说明政府更着重运动,但强调学童不宜过早接受专项训练,盼家长以小孩的健康和兴趣为首,不要过分催谷。

本地小学体育科教学取决于校本课程,有教师盼政府在课程框架加入更多体育元素。

▲本地小学体育科教学取决于校本课程,有教师盼政府在课程框架加入更多体育元素。

港队在巴黎奥运取得佳绩,一众家长都盼望子女多运动,发挥潜能。 然而,小学体育课课时有限,亦只有最基本的运动培训,若要成为未来体坛生力军,学童或需额外参加课外活动班,加以学习。

小学生每周课时只得90分钟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至17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每星期平均每天应累积最少6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 根据《小学教育课程指引》(2024)的建议,小学体育科应占总课时不少于5%,不设上限。 以小学每年总课时为792小时计算,即体育科全年课时应不少于39.6小时;若然每年共有190天上学日(约38周),即学童平均每周只有1小时体育课。

不少学校受场地限制,不会在体育课教授游泳。

▲不少学校受场地限制,不会在体育课教授游泳。

对比之下,多个地方的体育课标准课时皆远超香港。 早在1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国际性研究,揭示香港小学生每周的平均体育课时只有90分钟,稍微高于亚洲整体课时约84分钟,但仍然比邻近的日本(125分钟)、韩国(120分钟)及内地(105分钟)少,对比部分欧美国家的差距更大(见表)。

多个地方的体育课标准课时

翻查资料,内地广东省教育厅在2019年印发《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当中包括11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如各阶段的学校都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小一、小二每周有4节体育课,小三至中三每周有3节,中四至中六有2节等,而大学生亦要参与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

据了解,目前香港小学平均体育课时仍与10年前相若。 香港学校体育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周志清博士指,改革体育要检讨整个小学课程,不能单看体育一科,皆因增加体育课时,就必然要减少其他现有学科的时间。 他相信,本地小学都有共识要建立“健康校园”,惟更要全校行动,例如把体育元素融入不同学科及课后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日子,都有足够运动。

疫下学童肥胖率曾飙升至40%。

▲疫下学童肥胖率曾飙升至40%。

教育局牵头添不同元素

至于体育科课程,根据《体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2002),初小课程以基础活动及体育游戏为主,学童需学习和掌握移动、平衡稳定及操控用具的技能; 高小课程则以初阶活动及简易游戏为主,学童应在不少于4类活动范畴中,学习至少8项不同的体育活动,并参与最少1项与体育有关的联课活动。 相关文件提到,在条件许可下,校本课程应尽量涵盖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手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基本体操、舞蹈和体适能。

资深小学体育教师陈耀麒指,教育局有清晰的课程框架,无奈教程受制于课时,“坦白说每星期两节体育课可以教授多少东西?” 他举例,有小学曾想开办游泳课,但校舍没有游泳池,预约康文署场地又十分困难,“可能每星期只预约到一节时间,如何容纳到全校学生?” 至于有小学把剑撃或新兴运动纳入体育课,他直言,该些都是学校的“特色课程”,理解教育局课程框架要规范化,但仍希望局方能牵头加入更多元素,令小学体育课更多元化。 他举例,如局方在框架加入剑击,学校自然会拨出资源购买器材和聘请教练,甚至要求老师进修。

在条件许可下,校本课程应尽量涵盖田径、游泳、篮球和足球等11项运动。

▲在条件许可下,校本课程应尽量涵盖田径、游泳、篮球和足球等11项运动。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亦指,学习游泳不是要参与竞技比赛,而是人类基本的求生技能。 他认为,让学童学懂游泳是体育课的“功能”,无奈游泳虽然已被列入课程指引中,学校可以不选择游泳,而大多数学校都有场地限制。 他续说,基本课堂可以合理地稍加强度,但现实是,有校长和老师反映,常有学童于炎夏在操场集队,感到晕眩不适,“学习的起步点可以调节,但大方向是不能没有体育课,体育课对小朋友全人发展和成长有一定需要。”

初小学童需学习和掌握移动、平衡稳定及操控用具的技能。

▲初小学童需学习和掌握移动、平衡稳定及操控用具的技能。

纳呈分试具“象征意义”

上月有消息指,因应小学常识科将分拆成人文科和科学科,教育局正研究修改呈分试组合,把体育科纳入其中,占总分38分当中的2分。 各学者表示欢迎,乐见政府及社会更着重运动。 雷雄德指,疫下学童肥胖率曾飙升至40%,即使现时数字有所回落,仍然比过去30年平均约20%为多,“每5个学童就有1个肥胖。” 他理解,呈分组合作出改动必定有争议,但学童有健康体格是“基本”,不然会影响日后个人发展,长远加重医疗开支及社会负担,“社会不应单纯因为呈分试,而思考学童应否着重健康。”

香港浸会大学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同意指,体育科呈分有象征意义,除了显示社会更着重体育运动,或能进一步提升体育科在全人教育中的地位。 他直言,内地的体育科呈分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体能更是各个学习阶段的升学指标,喜见香港终于有相关考虑,“这是一个好开始。”

有本地小学把剑撃融入体育课。

▲有本地小学把剑击融入体育课。

二人补充,不建议小学生接受专项训练。 雷雄德指,各项运动都有各自的最佳开展时间,例如小童可以在5岁、6岁开始学习游泳,但专项运动就必须留待发育后有肌肉才进行,“小朋友体能要应付得到,才开展专项。” 刘永松亦指,年纪太小的学生难以明白团队运动的阵式和部署,提醒家长不要过于揠苗助长。

本报向教育局查询有否考虑修订相关指引,提高体育课总课时,局方指,“有关课时建议(占总课时不少于5%,当中不设定上限)已广泛谘询业界意见,并得到支持。” 教育局续指,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不限于课堂内,学校应以全方位学习方式善用学时,订立校本政策,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前、课间及课后不同延伸体能活动的机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并鼓励学生在假期多做运动,从小建立恒常参与体能活动的习惯。

有研究揭示,香港小学生每周的平均体育课时约为90分钟。

▲有研究揭示,香港小学生每周的平均体育课时约为90分钟。

补习文化或成好事学童体育发展更积极

教育局拟把体育科纳入呈分试,有教师指,普遍学生需要加强耐力训练,并估计坊间会陆续出现体育补习班,训练学童的体能和增强其运动知识。

资深小学体育教师陈耀麒指,普遍小学生最弱的体适能项目是耐力跑,但学校不可能每周体育课都与学童做相关训练,“仰卧起坐和掌上压都可以在家练习,但耐力跑有场地限制,双职家长难以带小朋友出外练跑,学校也不可能经常做耐力跑测试。” 他估计,一旦体育科纳入呈分试,补习社必然会推出相关课程,“一计分就会有补习。” 浸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同意指,香港人“唔执输”,家长必然希望小孩“攞多一分得一分”,或令坊间推出体育补习班,“虽然两分不多,但多两分就更容易考到想入读的学校。” 他直言,虽然不希望推崇补习文化,但今次可能是“好事”,让大众积极对待学童的体育发展。

的确,有补习平台已推出人工智能(AI)体育补习老师,声称能够教授各类体育知识和考试答题技巧。 记者向系统查询“小学体育可否补习”,获“老师”回覆指,小学体育涵盖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健康意识和团队合作等,并归纳出几个常见的体育考试题型及例子,如解释何谓“体重指标”(BMI)及其计算公式,比较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身体的影响等。

融合体育与STEM教育增学习兴趣

教育局强调体育与STEM(科学、科技、工程以及数学)教育之融合,有老师会摄录同学上课情况,即时回放影片,与学童跟进讨论不同运动动作,亦有学校购置智能健身单车,让学生佩戴侦测手环,了解各同学的身体状况及表现,增加学习兴趣。

翻查不同小学的网站,有老师会摄录学童打篮球、踢球等,牵涉用具操控和移动技能的动作,再于堂上重播“慢动作”影片,与学生分析讨论; 相关教学资源亦会上载至网上频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及重温不同体育技能。 另有老师透过游戏教授投掷动作,让学童了解抛物线与角度,明白动力和空间的关系。

浸大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教授刘永松指,除了基本器材,许多学校都有额外添置体育课设备,如有学校模仿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测试,让学童戴上侦测手环踏健身单车,再在大荧幕展示收集的数据,如心跳率、会否有同学进度不如预期等。 他指,老师能通过平板电脑,实时了解同学的体能状况,适时提供教学和协助。 他补充,业界可以考虑透过科技,发展滑雪等过去受环境限制的项目。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