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在老惠州人眼中,过中秋节,仪式感满满。是夜,几乎全城轰动,彻夜狂欢,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惠州民间传统的中秋活动异彩纷呈,光绪《惠州府志˙风俗》有记载:“中秋,士民具酒馔会亲朋,荐新芋,妇女则拜月卜祥兆。”此外,还有扎灯笼、驳山歌、点孔明灯、祭祖等,这些习俗承载着老惠州人的儿时记忆与浓浓乡愁。
中秋节历史悠久,但来源不甚明确。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介绍,远在周朝,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出现“中秋”一词。到了唐代,民间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宋太祖时,朝廷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惠东高潭中秋舞龙已延续200多年。林志华摄
▲惠州博罗公庄月光饼是中秋夜必不可少的食品。受访者供图
▲放孔明灯是惠州画家黄澄钦的儿时美好记忆,他绘画留念。受访者供图
▲惠州画家黄澄钦描绘出古城八月十五的热闹景象。受访者供图
玩灯笼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称“过八月十五”,客家话多称“过八月半”,博罗等地也有称“接月华”的。当地过中秋节有不少传统的习俗:合家团圆、拜月赏月、吃月饼、扎灯笼和玩灯笼等,也有对歌、点孔明灯等大型公众性的娱乐活动。
林慧文介绍,中秋之夜,一般合家团聚吃团圆餐。紧接着,便迎来了最重要的仪式——拜月(祭月)和赏月。待月出之时,在户外摆上祭物供品,月饼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民间常有一种用白糖糯米粉做成的白饼,谓“月光饼”。除此之外,瓜果类也是拜月光必不可少的,风栗(板栗)、菱角、青榄、红柿、芋头、柚子六大件,都是地方特产美食,备受欢迎。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香焚烛祭拜月亮。旧俗中,拜月光者多为女性,且有卜巧之习。拜毕,一家人会在月光下边品味食物边聊天,或去参加公共娱乐活动。
中秋之夜,全城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惠州民间常有中秋玩灯笼的传统,普及程度与规模甚至超过了元宵节,放眼全国都较为罕见。“在惠州居民的心目中,中秋节才是真正的灯节!”林慧文介绍,月亮初升,人们将灯笼点亮,挂于壁上,或由小孩提着满街跑,灯笼则五彩缤纷。
如今,拜月、玩灯笼等部分习俗仍在流传,也有不少习俗早已淡化,甚至消失。昔日,点孔明灯也是备受青睐的活动,盛行于精于竹器制作、扎纸的桥东一带。林慧文说,惠州人制作孔明灯时,先用竹子扎制成高四五米,直径2米的圆筒,顶尖,之后用纸或布糊好,只留空底层。再在底部置一燃料器,或放油纸燃烧。点燃以绳所做的定时引线。孔明灯升空不多时,鞭炮便在空中爆响。20世纪中叶为防止火灾,才被明令禁止。
20世纪50年代之前,还会上演大规模驳山歌活动,全城瞩目。当晚,两岸居民多聚于屋外河边赏月,灯笼点点,茶果飘香。这时,有人撩唱起来,对岸就马上驳接,你敬一句,他回一句,一驳便不得开交。
两岸观者如云,随着驳歌者“斗”得深入,诙谐的语言,往往引发出阵阵笑声。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