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那年中秋节,飞机型坦克型灯笼琳琅满目

2024-09-20 14:08

惠州作家苗理洁从小住在市区北门街苗屋,是地地道道的老惠州人。在她的记忆中,中秋节是儿时向往的日子,是在困难时期难得尽情吃喝玩乐的欢乐时光。一跨进八月,几乎每天都在掰着指头数日子。

瓜7

▲惠东高潭中秋舞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林志华摄

“过八月十五啰!”吃上一口月饼,是她儿时的美梦。时隔数十年,苗理洁仍能想起父母和叔伯婶娘们在老屋灯下做饼应节的情景:将炒香的米磨成粉,炒香花生用瓶子碾碎,又炒香芝麻,满屋飘香。紧接着,将糖熬成浆,把炒好的材料搅拌均匀,压上模子敲出来。待饼子干了之后,就是人们称之的“炒米饼”。困难岁月,炒米饼就当作月饼。这种饼用的是粘米粉,比较硬,芝麻花生馅料则香甜,细嚼慢咽颇有滋味。

“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今年80多岁的惠州知名画家黄澄钦时常回忆起儿时中秋美好时光,他记得节前有一段较长的准备活动,就是“芭(粘)灯笼”。中秋月夜,从街头到街尾,三五成群的儿童担着灯笼边走边唱:“八月十五食月饼,担灯笼,担到西来担到东……”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当属抗战胜利那年的中秋节。才刚6岁的黄澄钦走在街上,看到灯笼式样多姿多彩,飞机型、坦克型、大炮型等灯笼琳琅满目,让他应接不暇。虽然年幼,但他深刻体会到了老百姓经历抗战获得胜利的喜悦,久久难以忘怀。